|
中缅合资的仰光达基塔天然气联合循环电厂项目一期工程日前竣工。中国驻缅甸大使洪亮、缅甸电力与能源部部长吴温凯、缅甸计划财政部部长吴觉温、云南能投联合外经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外经)总经理冯柯等相关人员出席竣工仪式。达基塔电厂是中缅电力与清洁能源合作取得新进展的重要标志,并将在即将到来的雨季,为仰光市提供有效的电力保障。
缅甸是一个电力极为缺乏的国家,目前的发电量只能保障全国约26%的人口用电需求,且电力供应不稳定,缅甸居民面临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断电情况。随着缅甸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缅甸第一大城市仰光的电力需求最为紧迫。缅甸电力与能源部部长吴温凯表示,缅甸现有的5300万人口中有600万生活在仰光,但仰光的用电量却接近全国的一半。上一年度,全国用电量为3200多兆瓦,而仰光省的用电量就达到1360兆瓦。
2014年11月,在中缅双方领导人的见证下,联合外经与缅方代表在协议备忘录上签字,明确达基塔天然气联合循环电厂项目由联合外经与缅甸电力部合资建设,规划容量500兆瓦。2016年5月开工以来,在中缅政府紧密协调下,该项目稳步高效推进。装机容量106兆瓦的一期工程在仰光用电高峰期到来之前,按期投入商业运营。根据规划,达基塔电厂每年将向缅甸国家电网输送至少7.2亿度电力,约占仰光上网电量的10%。
洪亮大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力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繁荣之源。2016年5月,达基塔天然气联合循环电站项目开工,短短20个月,电站投资方和建设方紧密配合,以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提前实现联合循环发电,成为目前缅甸正在运行的效率最高和能耗最小的天然气发电站,在仰光用电高峰来临之际,作为主力电源向仰光地区提供持续可靠的电力供应,标志着中缅电力与清洁能源合作取得新的进展,创造了又一个“中国奇迹”。中缅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与中缅电网联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缅经济走廊的骨架支撑。此前,中缅孟三方电力合作部长级会议在内比都成功举行,就中缅孟及中缅电力互联互通合作达成重要共识。中国政府将鼓励中国企业根据缅甸人民的需要,继续加大对缅电力能源领域的投资,帮助缅方早日解决电力短缺问题,实现2030年全国通电目标。他希望,中缅双方抓住机遇,精诚合作,让充足和可持续的电力供应为缅甸经济和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为缅甸人民带去更多福祉。
缅甸计划财政部部长吴觉温说,达基塔项目的成功投产不仅是缅甸经济发展提速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是两国电力合作迈出的重要一步,更是两国友谊的一个例证,期待缅中双方在电力以及其他领域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
吴温凯表示,只有国内电力供应稳定、安全可靠,才能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中国的联合外经集团可以在规定时间内高标准完成电厂的建设与发电工程,我感到十分高兴与荣幸,达基塔天然气发电厂这样的投资项目将增进中缅友谊。
民心相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石。洪亮表示,中缅两国领导人已经就共建“一带一路”和中缅经济走廊达成重要共识,有很多双边经贸项目正在展开。“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在交流中拉近了两国人民心与心的距离。近年来中缅合作项目很多,大部分运营良好。中缅两国是友好邻邦,缅甸民众善良淳朴,对中国有着友好的感情。尤其是近年来中缅双方不懈的努力和工作,让缅甸民众越来越认识到中国是缅甸可信赖的合作伙伴。他相信,只要双方加强沟通、协调、配合,中缅未来经贸合作前景就会非常广阔,通过“一带一路”和中缅经济走廊的合作,一定会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资企业响应“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解决好与当地民众和当地人文环境融合的问题,是一个企业能够成功的关键。达基塔电厂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施工顺畅,得到当地政府、民众的高度支持。
联合外经缅甸办事处总代表董凡说,在与缅方多年的合作中,他深感相互尊重与沟通的重要性。电厂厂房旁便有一座寺庙,在项目动工前,电厂负责人特意拜会寺庙高僧与周边民众,向其详细介绍电厂项目的具体情况和施工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此后,中方与周边民众相处融洽,达基塔项目得到了寺庙僧侣与周边居民的支持,没有发生过任何负面事件。此外,项目动工后,电厂还主动承担了周边街区的下水管道建设任务,改变了这一街区几十年来无完善下水系统的局面,惠及了周边民生。
缅甸电力能源部发电企业局首席工程师汉佐表示,达基塔电厂不仅是一个科技含量高、品质优良的项目,而且由于电厂的启用时间非常适宜,得到民众高度一致的认可,成为一个促进中缅民心相通的优秀项目。
2011年缅甸政治转型之后,一方面缅甸政府实行大国平衡外交,适当拉开与中国的距离,摆脱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依赖;另一方面,缅甸社会普遍认为,缅甸对中国的崛起太重要了,甚至认为没有缅甸的支持和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都无法实施。那缅甸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到底有多重要呢?
首先,缅甸的地理位置确实重要,无论是从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还是从中国未来的发展来看,缅甸都具有不可取代的地缘政治价值。缅甸位于东南亚、东亚、南亚的交汇处,是中国从陆路进入印度洋的最捷径。抗日战争期间,当中国的东部沿海被日寇封锁后,滇缅公路一度成为了盟国援华物资输入中国的最重要的通道。日军在1941年底开始进攻缅甸,就是想把中国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堵住,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二战后期开通的史迪威公路、驼峰航线、中印缅输油管道都要经由缅甸再进入中国云南。所以,缅甸通道对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吴登盛政府和民盟政府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表态总体上比较积极。自从中国提出该倡议之后,中缅双方高层会晤时都会提到缅甸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缅甸积极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缅甸的很多精英想搭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顺风车,加速缅甸的发展,因而羡慕巴基斯坦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获得中国460亿美元的投资,甚至指出巴基斯坦的安全形势不乐观,腐败严重,还不如把钱投到缅甸。缅甸的媒体开放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不是很多,攻击、反对该倡议的声音不大。当然,缅甸社会中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仅局限于政府官员以及包括学者、NGO工作人员、智库工作人员等在内的精英,广大的缅甸老百姓对此一无所知。即便是缅甸政府的官员,包括个别决策层的官员,对该倡议的详细内容也知之不多,对于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缅可以开展哪些合作,缅甸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并不清楚,因而建议中国在缅甸加强“一带一路”倡议的系统宣传。
民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同样积极,民盟主席杜昂山素季2015年11月17日在内比都她的议会办公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她赞赏中方一带一路倡议,并希望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取得有利各方的结果。2016年8月20日,在杜昂山素季访华期间中缅双方共同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共和国联合新闻稿》中,缅方重申了欢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立场。 2016年9月12日,缅甸副总统吴敏绥在会见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长陈豪时表达了同样的立场,缅甸愿意支持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所以,从官方表态来看,吴登盛政府和民盟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立场基本是一致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缅甸精英层面虽然对“一带一路”倡议有一定的热情,但对中缅之间的深入合作又有疑虑和担忧,所以吴登盛政府并未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与中国的实质性合作,民盟执政期间,中缅之间能否实施具体的合作项目,还有待观察。但是缅甸也有媒体批评中国试图把缅甸的佤邦、果敢变为缅甸的“克里米亚”,以便通过缅甸实施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
第三,密松电站、中缅油气管道、中缅铁路以及皎漂经济特区等项目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被严重高估。密松电站被搁置的重要理由之一是90%的电量要输送回中国,对缅甸本国没有好处,其实当时之所以签署这样的协议,就是因为缅甸连10%的免费电量都消费不了,只要缅甸有需要,随时可向缅甸销售电力。从2011年9月到现在,密松电站面临的内外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西南地区的电力已经大大富余了,尤其是云南2014年以来就有2000多万千瓦装机的富余电力,其中水电占一半。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西电东送也消耗不了西南地区的多余电量。换句话说,云南根本不需要从缅甸输入电力。当然,密松电站被搁置,从本质上说不是因为环境、文化、透明度以及电力回输中国的问题,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问题。密松电站现在已经成为了缅甸政治转型的象征和图腾,所以短期内要重启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密松电站已是一个面子工程,因为政府间项目被单方面毁约,面子上不好看,下不了台;对于项目的投资方国电投而言,密松是鸡肋,现在要能把损失拿回来就可以。按照昂山素季访华前的说法,缅甸政府的调查委员会将于11月底发布项目的调查结果,然后中缅双方才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估计最终的解决方案不会让中国太难堪,以免影响其他领域的合作。
中缅油气管道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意义也被拔高了。且不论马六甲困局是一个伪命题,中缅油气管道每年的运输量在中国每年的油气总进口量中比例很低。其中中缅天然气管道从2013年7月开始运营至今,从缅甸进口的天然气总量都没达到原来设计的每年120亿立方米,而2015年中国进口天然气614亿立方米。今后即便是满负荷运转,每年从缅甸进口的天然气也不到中国总进口量的20%。中缅石油管道虽然已经建成,但尚未投入使用。即便按照每年2200万吨计算,从中缅石油管道进口的石油也不会超过中国每年总进口量的10%。笔者2014年5月在内比都与缅甸联邦部分国会议员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有些议员对笔者提供的数据表示了深深的失望,因为过去他们认为中国的能源安全就靠中缅油气管道来解决。
总之,转型之后的缅甸有很多不切实际的优势意识,颇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感觉,总认为缅甸的地理位置对美日印中十分重要,大国对缅投资都会蜂拥而至,因而只是强调外资要适应缅甸,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相反不是很主动了解和适应国际社会,这会使缅甸失去很多发展机会。
根据 人民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