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觉得“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既霸气又提气的口号,是汉武帝说的,想象武功赫赫的汉武帝戟指远方、睥睨天下的神态,热血上涌。
好吧,我错了。
这句话不是汉武帝说的,甚至一开始并没有从口中说出来,因为它原本是在一本奏章中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
这份奏章是两个人联名写的,这两个人,一个叫甘延寿,一个叫陈汤。据《汉书·陈汤传》和《汉书·甘延寿传》,从两个人的文武分工来看,这句话更可能出自陈汤之手。
另外,奏章中的原话其实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份奏章向皇帝汇报的是发生在公元前36年的著名的“郅支之战”。
在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国塔拉斯河附近,甘延寿和陈汤做到了连卫青霍去病都没有做到的事——斩杀一个正牌的匈奴单于。
这场战争的缘由,还得从匈奴那边说起。
曾经啸聚草原的匈奴人在汉朝军队的多次“摧残”下,元气大伤,内部也开始分崩离析,“五单于相攻”,冒顿单于的后代子孙们相互攻击,打出狗脑子。其中,最激烈的战斗来自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之间。
两个单于打到两败俱伤之后,都做出了一个举动“遣子入侍汉廷”作人质,表示向汉朝臣服。呼韩邪单于的臣服更恭敬也更纯粹,汉朝“千金买马骨”,对呼韩邪单于也特别关照。
原本只是想获得外援,并不真心臣服的郅支单于看见呼韩邪单于的待遇,顾影自怜,恼怒成羞,埋怨汉朝一碗水没有端平。
致支单于一方面表示“愿为内附”,另一方面向汉朝讨还做人质的儿子。汉朝很有大国风范,当时人质也是你们自己主动送过来的,要走就走吧,汉朝还派人一路护送。
但是,致支单于居然、竟然把护送儿子归来的汉朝使者杀了!不但如此,汉朝想讨回使者的尸体,致支单于也不答应。
跑到哈萨克斯坦的致支单于觉得这地方够远了吧,汉朝不会来讨伐自己了,自己可以另起炉灶,重新打造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
致支单于想得太简单了。
时任西域都护的甘延寿得到致支单于的消息后,当然很生气,但甘延寿是个纯粹的军人,一切行动听指挥,最多就是隔空大骂几句,没有实际的行动。
甘延寿有个副手,名叫陈汤,担任副校尉的职位,陈汤也很生气,和甘延寿不同的是,拥有冒险家气质的陈汤做出了实际的行动——矫诏出兵。
甘延寿被陈汤裹胁,大军西进,一路召集小国的军事力量,直扑致支单于所在的致支城,只花了两天时间,破城,斩杀郅支单于。
大功告成。
从后来陈汤向皇帝分析敌我战力的时候,我们知道,当时的汉朝士兵对上胡人武士,可以一个对五个,所以,这场战事更大的难点其实是出兵的决心和长途跋涉的艰辛,真正打起来,几乎是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那样的so easy。
在向长安发去的捷报中,陈汤解释了自己矫诏出兵的理由,说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振聋发聩的语句。
议功论赏的时候,麻烦来了。立下如此大功,不赏说不过去,但因为是自行其是的出兵,名不正言不顺,赏的话,岂不是在鼓励不听命令吗?
一番争吵之后,皇帝决定先赦免甘延寿、陈汤擅自出兵的罪过,然后再封赏,甘延寿直接封了侯爷,陈汤作为始作俑者,功劳大,罪过也大,封了个稍微低一点的关内侯。
对于甘延寿,《汉书》的记载比较简单,但对陈汤,则比较详尽。
纵观陈汤一生,一生起起落落,冒险、贪婪、投机,却又有真才实学,既有斩杀单于的威风,也有喝凉水也塞牙的倒霉,可以说的毁誉参半。
陈汤家里条件不好,虽然写得一手好文章,但还是被人看不起,好不容易有个侯爷推荐陈汤做官,在等待分配的时候,陈汤的爸爸去世了,去奔丧还是等待当官,陈汤选择了后者,结果被斥为不孝,不但自己被投入大牢,也引荐人也受到了牵连。
在远征致支单于之后,老牌宰相匡衡,就是凿壁偷光的那个家伙,一直看陈汤不顺眼,认为最多功过相抵,不赏不罚,汉元帝顶住了压力,让陈汤升官加爵,但换到汉成帝,匡衡又把陈汤不听招呼拿出来说事,陈汤又因为一次诬告,结果被免官去爵,一撸到底。
陈汤有见识,有胆魄,但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贪财。
早在远征致支单于的时候,陈汤就搜罗了大量财物占为己有,还被人拦路搜查,要不是功劳够大,当时就要被拿下。等到后来再度复起被委以重任后,陈汤变着法子收钱受贿,结果又被发配,晚年凄惨。
话说回来,如果没有冒险和贪婪的因子,又怎会建立如此不世的功勋。
其实,一辈子有那么一件事、一句话名垂青史就足够了。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