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华夏第一村大邱庄历经兴衰曲折的改革实践之路,给中国农村发展提供了经验。图为钢铁企业生产车间\网络图片
改革开放之初,天津有一个叫做大邱庄的赤贫村,因在短短几年间依靠村办工业迅速致富、富甲一方而蜚声中外,时称“华夏第一村”。然而,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潮起之际,这颗以中国“首富”而闻名的耀眼新星,却迅速跌入谷底。此後,大邱庄尝尽“阵痛”,直至近年经济逐渐复苏。大邱庄历经兴衰曲折的改革实践之路,给中国农村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以及蓝本。
天津静海古为渤海退海之地,土质多盐硷,五谷难丰。人称“讨饭村”的大邱庄便是往昔静海凋敝民生的典型代表,有“宁吃三年糠,有女不嫁大邱庄”民谣佐证。不过,1976年,在全国许多地方的农民仍在茫然四顾的时候,时任大邱庄大队书记的禹作敏顶着“挖社会主义墙角,抢国有企业饭碗,搞资本主义”的大帽子,走上带领村民办工厂脱贫的道路。
1978年10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两个月前,村民集资办起的大邱庄第一家轧钢厂正式开张,第一年就还清集资借款并盈利30万,第二年更盈利60万。在普通工人月薪仅几十元的当时,通过分红,大邱庄几百户农民一夜“暴富”。接下来,按照同一模式,十几家轧钢企业陆续建起、投产、盈利……并不神秘的“大邱庄神话”就此诞生。
一度成全国“首富之村”
至1990年代初期,大邱庄四大企业集团相继形成,下设企业200多家,其中超过半数是钢铁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价格“双轨制”的钢材为大邱庄带来丰厚利润。1992年,大邱庄更投资10亿,建起全国第一个村办工业区,冠称“百亿工业园”。据国家统计局1992年《统计年鉴》显示,大邱庄当年产值达到45.5亿元(约占天津全市11%),利润5.1亿元,成为内地社会总产值、人均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高居榜首的“首富之村”。
1993年1月,大邱庄的“致富神话”甚至登上了《纽约时报》:“大邱庄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公司。这个村有4400人,却有16辆奔驰轿车和一百多辆进口的豪华小轿车,1990年人均收入3400美元,是全国人均收入的10倍……”大邱庄公共建设亦在此间翻天覆地。土坯房变成了一排排漂亮整齐的砖瓦房,泥泞不堪的村间土路变成了华灯照明的柏油路,学校、医院、幼稚园、商业街、休闲广场相继建起,还有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公共福利制度。
然而,就在此时,“大邱庄神话”戛然而止。禹作敏这位“中国第一农民企业家”,在率领村民取得经济辉煌发展的同时,家长意识也不断膨胀,并公然挑战法律。1993年,他因命案和组织村民暴力抗法而锒铛入狱,走上了穷途末路。当年11月18日,大邱庄撤村建镇,原来的4大集团公司划分为尧舜、万全、津美、津海四个街,其经济亦一度跌入低谷。
曾任大邱庄镇党委书记的姚金明分析,其实大邱庄当年“神话”的背後,就已是积重难返的沉疴:高度依赖钢铁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依赖银行贷款、债务负担沉重,乡镇企业产权不明、管理模式落後等等,这些因素都使大邱庄的经济基础极其脆弱。
确立绿色生态新理念
“鼎盛时的大邱庄是典型的『企业办社会』,担负着沉重的社会负担。”姚金明说,“村集体经济曾承担着村民的水气电暖、住房、通讯交通、上学等多达15项免费福利措施。企业不景气後,这些福利成了企业背负的沉重包袱。”
1995年开始,大邱庄镇历经了围绕着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原先带有“均贫富”色彩的“供给制”被打破,代之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产权、分配方式,近年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并进入发展快车道。不过,环境污染和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仍是困扰居民的大问题。2016年,大邱庄被国家发改委列入新型城镇化示范试点,一座从头规划的大邱庄新城正在密锣紧鼓建设之中。
今年起至2020年,大邱庄镇的4万居民将通过“宅基地换房”的方式,告别当年“首富之地”,陆续搬迁至环境优美、宜居的新城。镇政府负责人介绍,近年大邱庄确立了新的总体发展思路:绿色、生态、文明、富裕。历经改革“阵痛”的大邱庄人,“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和实践已成历史。
【来源:大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