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58|回复: 0

西乡:老街承载几代人记忆的乡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3 10: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3西鄉 老街承載幾代人記憶的鄉愁.jpg

  图: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西乡老街(翻拍)

  在这里,尝一下阿叔牛杂,透过卤煮的香气回想儿时的记忆;在这里,逛一下北帝古庙,透过门口的石狮子感悟历史的沧桑;在这里,看一下绮云书室,透过琅琅的读书声倾听西乡的人文气息。赏不尽的人生百态,看不够的西乡情怀。在每个西乡人心里,都有一段关於西乡老街的过眼云烟……

  在北帝古庙内,一幅描绘百年前西乡老街的盛况图,彷佛将历史定格:巡抚塘、卖草街、石头街、出水巷、树下仔……这些西乡人曾经熟悉又亲切的地名,在画中立体呈现,犹如西乡版的清明上河图。据介绍,这幅画是香港同胞麦祥无偿提供,客居香江的他晚年思乡心切,根据儿时的记忆,通过水墨描绘出当年的老街。

  百年老街 百年私塾

  时光易逝,沧海桑田,从低矮的平房到林立的高楼,西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唯一没有变的是,西乡河的水还是那麽清澈,仍旧安静地在流淌,似在叙说流年旧事,又似在讲述今朝西乡繁华。步入老街,古风古韵扑面而来,置身其中,恍如穿越,青砖红窗,颇具岭南风味,与城市的喧嚣彻底隔绝。

  绮云书室像个幽谷佳人,躲在西乡老街的深巷。这座由爱国港胞郑姚创建的书室,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作为深圳最大的私人书室,被专家称为「深圳的陈家祠」,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风云激荡的岁月变迁。二○一六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马帐传经语入微而愈慎,程门立雪时虽久且犹恭。」书室上的对联,提醒着人们读书应有的态度。细品书室内一砖一瓦,一诗一画,感悟传承在时间深处的教育情怀,耳旁彷佛有书声回荡。这也就不难理解这里人才辈出,成为西乡文脉的根由了。

  如今,书室经过重修,交由西乡小学保管使用,不仅面向西乡小学学生,还辐射当地社区居民以及基层干部,让书室的书声悠远流传。

  儿时记忆 儿时味道

  金伟东,年逾四旬,作为西乡街道西乡社区书记的他,也是土生土长的西乡人,对老街的各个角落都有一份深情。

  「西乡老街,是西乡起源与繁荣发展的见证,浓缩了每个人儿时的记忆。」金伟东告诉记者,当年西乡老街与隔壁的步行街是宝安最繁华的地方,有「深圳小东门」之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去东门逛街需要边防证,没有边防证的人无法跨过南头关,只能来此购物。

  近年来,随着网上购物的冲击,一些实体店的生意受到冲击,但随着老街的改造,业态的提升,人文的挖掘,老街又渐渐恢复到昔日的繁荣。人群往来,熙熙攘攘。流淌着的是城市的活力,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阿叔牛杂,是一间北帝古庙旁不足六平方米的小店,但每天生意火爆,不少港人周末专程赶回老街,就是为了一口牛杂和一碗猪红汤。阿叔本姓梁,九十年代,从江门来到深圳开了这家牛杂店。「只要是西乡本地人,大多都吃过我的牛杂,三十年来口味从来没有变过。一些本地人移居香港後,只要回来还会尝尝这里的味道。」

  老街上的铨利老饼家,金伟东也不知道开了多少年,据街坊说至少有五十年,历经三代传人。在他的记忆里,这家饼店的嫁女饼是它的特色。「以前本地人办婚礼都用这家的礼饼,叫嫁女饼。红色的龙凤包装看着就很喜庆,现在深圳这种传统的老饼家已经很少了。」

  此外,烧鹅、煎堆、客家茶果、特色糕点、甜品、凤爪、丸子……在西乡老街,只要你用心寻找,这些传统的、具有西乡特色的菜肴一定会勾起你的往日时光。

  【来源:大公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3-28 23: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