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26|回复: 0

「老衬亭」高手起怪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8 22: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2「老襯亭」高手起怪名.jpg

  图:「老衬亭」的名称出自《新晚报》编者黄兆均,从此全港流行,连官方的消息公布也采用(作者供图)

  山顶的「老衬亭」人皆随口叫出,可知道这古怪的名称谁起的吗?

  老衬亭不仅是集体回忆,还是自由行游客必往的景致,花园道缆车总站,每日人如潮水,上山的游客大排长龙,随着时光流转,这座观景台的集体回忆无限扩大。

  还有更老的山顶餐厅,一派欧洲古雅气息,从过去到现在,一代一代的系着情意结,到如今不妨到山顶走走看,餐厅座上多是悠闲的港人,在花木葱绿环境下喝咖啡,闲聊天地之间,或发思维港之幽情,用不着解构什麽原由,它的存在依然视为集体回忆。

  我今天说的故事,是老衬亭及山顶餐厅与一家报纸的渊源,这家是停刊了二十一年的《新晚报》,为太平山顶留住光彩。

  山顶观景台经历四代:

  第一代名山坳亭,约由一九○○年至一九四○年。第二代老衬亭,约由一九五○年至一九七一年。第三代炉峰塔,约由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九三年。现在是第四代凌霄阁了,由一九九七年始。

  第二代的老衬亭与现在的凌霄阁相隔四十七年,最不为人忘记的却是老衬亭,香港人每提起这古怪名称便会心微笑,外地来客颇觉这名称新奇,认定必有缘由,每每追问下去。

  老衬亭的名称由来,网上多种说法,一家网站称有几个传说。

  第一个说法,游人徒步登上太平山顶观光,浑身是汗,脚步浮软,非常吃力,却只为看一眼风景,行为十分愚蠢。

  第二个说法,香港五十年代流行的俗语:「香港地老衬多到死唔晒」,「太平山顶望落去大把老衬」。

  第三个说法,广东俗语「搵老衬」,即搵亲家,由亭上俯视山下千家万户中找亲家,意思是搵老衬,因此将观景台称为「老衬亭」。

  长期研究本港民俗文化的作家郑宝鸿对老衬亭的由来指与报纸有关,最接近事实,他有以下的记载:

  山顶的第二代了望台,兴建於一九四○年代末。一九五○年代初,《新晚报》的一位编者,在一新闻评论中感谓曰:「由太平山顶望落嚟,每日不知有几多老衬!」从此,这了望台便被冠以「老衬亭」的「美名」。

  第二代老衬亭令不少「老饼」留下美好的回忆。多座了望镜,入一毫看一分钟,不知留下多少眼眉毛在此。

  第二代老衬亭於一九七○年被拆卸,两年後,美轮美奂的第三代老衬亭落成,当中设有超级市场、邮局,及一间炉峰酒楼。

  这座老衬亭亦於一九九○年代被拆卸,一九九七年,半月形的第四代老衬亭又告落成。时至今日,乘缆车上山顶,游老衬亭成为游客必备的节目。

  以上是郑宝鸿的考证,文中具体说出老衬亭名称的出处,由《新晚报》一位编者起名,编者在一段新闻评论中写着:「由太平山望落嚟,每日不知有几多老衬」。由此大众市民追随《新晚报》将山顶观景台叫作「老衬亭」。

  郑宝鸿文中仍有不足处,留着未解之谜,这位编者是谁?能有如此神来之笔。对报社外人来说,不容易解开谜底。

  早前我写了《怪论妙笔黄兆均》一文,文中的黄兆均正是郑宝鸿笔下的《新晚报》编者,後来我当了他手下的记者,他是我顶头上司,《新晚报》港闻主任;每日他在本港新闻版的「未晚谈」写短评,又以「无牌议员」笔名在副刊「下午茶」写怪论专栏,一个以怪论出众的作者为老衬亭立名,驾轻就熟。老衬亭一时广为流行,政府也采用,市政局发布的消息以老衬亭代替正名,连外国游客也闻风而至。

  老衬亭反映五六十年代社会百态,生活不稳定,一些人铤而走险,以旁门左道行骗,有拆白党以女色陷阱骗商人堕网,进行金钱勒索;鱼虾蟹街头小赌档骗小市民钱财,假婚姻骗人入局等等。老千在人海中找猎物,俗称搵老衬;愚蠢、糊涂、头脑简单、被人占便宜还是懵然不知的人,称为老衬。还有一种人存有贪念,受人怂慂做一些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这类笨蛋,也属老衬。当年,《新晚报》销量仅次於全港日晚中销量最高的《星岛晚报》,读者约三十万,「老衬亭」这个称呼一经登报,不胫而走。

  老衬亭原名鲍宁亭,是太平山与歌赋山之间的炉峰峡观景台,亦即为现在凌霄阁前身,曾是山顶缆车的终点站。最早期的老衬亭建於二十世纪初,香港日治时期被毁,一九五○年代由香港大酒店重建,是山顶缆车山顶站的一部分,一九五五年五月开放,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开始拆卸。一九七二年,重建为第三代的炉峰塔,顶层设有西餐厅,餐厅下层为咖啡室,底层中菜餐馆。九十年代初香港旅游业发展迅速,旅客投诉设备老化,炉峰塔於一九九三年清拆,重建为今日的凌霄阁,虽然易名凌霄阁,老一辈的香港居民以称呼老衬亭感觉亲切。

  山顶每一代观景台的设计,融入中国儒家文化,曾参与设计的锺华楠认为,设计的理念须尊亘古至今的自然天际,设计不能太霸道;让游客看见维港、北面的九龙和狮子山、南面的南太平洋;形式上既要连系传统文化,又要新颖刺激。炉峰塔外形以古城门与城楼为蓝本,监察海陆空交通,意味一切尽在掌握。由市区仰望,炉峰塔看似一个香炉,广东人说「香炉趸」,代表着子嗣繁衍。也有中国人认为像周朝青铜器「鼎」,代表权力和财富。

  老衬亭斜对面,是旧山顶餐厅,像孖生兄弟,历来已是太平山的标志,餐厅欧陆式花园平房,供应中外点心,为不同年代的家庭和恋人留下浪漫的回忆。

  餐厅原址本是山顶缆车,一八八八年兴建,是英国工程师工作及休憩的地方。当年山顶交通靠轿子,需要一个轿站,一九○一年将原有建筑拆去,用来建棚屋,停放公共轿子及私人轿子,给轿夫休息。随着轿子的式微,一九四七年改作露天茶座及西餐厅的,分内厅及露天茶座,大厅布置中西合璧,气派古雅,露天茶座四周是花,名为山顶餐厅。当年《新晚报》编辑部一班才俊,金庸、刘芃如、容庆和、黄兆均、《大公报》的李宗赢等,都是旧山顶餐厅常客。

  餐厅一度面临厄运,一九八九年旧山顶餐厅因租约期满而结业,并计划拆建。当年消息传来,《新晚报》仝寅认为餐厅富有历史,风格独特,受市民锺爱,失去十分惋惜,决定反对结束,支持保留,发出呼吁,获社会名人及市民支持。这一则新闻刊出,社会反应强烈,有关方面顺应民意,取消原来决定,由饕餮管理有限公司投得经营权,到了二○○三年,转为太平山餐厅继续经营。

  老衬亭一名留存中外,山顶餐厅避过大劫,传媒发挥了她的功能,为大众留下实物的集体回忆。

  【作者:张 茅    图文整理:华发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3-29 05: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