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奈保尔文风硬朗简洁,带有些许冷峻、幽默
文学诺奖得主、印度裔英国作家V.S.奈保尔於本月十一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本期「书海漫游」刊发青年作家葛亮以及《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胡一峰有关奈氏作品的解读,以为哀悼。
读奈保尔,由《印度三部曲》开始,之後很久未再次拿起他的作品。奈氏与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为「英国移民文学三杰」。但相较石黑的优雅疏离,总觉得他的文字中潜藏戾气,隐隐暴力渗透於字里行间,如虬枝入岩,有种乾涸的阴暗。
着有《北鸢》、《朱雀》、《七声》、《戏年》、《谜鸦》、《浣熊》等。
庆幸的是,在我写完《七声》之後,读到了奈保尔的少作《米格尔街》。之所以说庆幸,因为如果及早读到这本书,可能会影响我的写作观。斯文特拉说,每个作家都应该为自己的成长写一本书。《七声》是这样一本小说,它汇聚的是这时代於我人生的陪伴。人事久违,似云过眼,如水穿石。写人间烟火,也写无奈挣扎。这些人,激荡不拘有之,冷静观照有之,多少是存着一点希冀的故事。
人生戏剧
《米格尔街》写成长,却叫人绝望。这绝望以兴高采烈的方式演绎,分外令人心头一凛。在英殖民地千里达首都西班牙港的一条小街上,晦暗边缘环境中,一群人却生活得热气腾腾。「我们这些住在这里的人把这条街看成是一个世界,这里所有的人都各有其独到之处。」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上演人生戏剧,专注得近乎执念。
被称为「哲学家」的木匠波普从未成功打上一件家具,半生都在做着「叫不出名堂的事」。这与无名人(nobody)堪称完美的配对,内里暗藏的郑重理想,却让人唏嘘。如果伊莱亚斯为了一张二等剑桥学院的考试文凭孜孜以求,会计师霍伊特矢志不渝的民间教育事业,尚算是高尚;那麽波普的偷窃、乔治的风月生意、大脚短暂的拳师生涯,则近乎闹剧。但因为一个孩子的眼睛所见,即使闹剧,竟然也有了肃穆的底里。《烟火师》中记了「我生平见过的第一个手艺人」摩尔根,在受尽冷眼後,以破釜沉舟的方式纵火,证明了自己的事业。「这是人们第一次领略摩尔根的烟火竟是如此美丽,人们感到过去嘲笑他是有些过分了。後来尽管我到过许多国家,可我从没看到过那天晚上爆发出的烟火那麽壮丽辉煌。」
物是人非
不得不说,《米格尔街》上的每个人,居於日常,都有着令人心酸的表演性。但似乎没有一个,如同《布莱克?华兹华斯》中的主人公,有着动人的悲壮。他的出现与消失,都带有了寓言的性质。他是少年「我」最初的人生导师。当我问起他的职业,他回答道:「我是诗人」。
在「我」与他相处的时光,他只写了一行诗:「往昔幽深而美妙」。
他告诉「我」:你也是一个诗人。你成了诗人後,任何一件事都想哭出来。
因为华兹华斯惊鸿一瞥,世俗而响亮的米格尔街,有了苍凉的诗意。哪怕他已消失,而「我」也因此有了成长,学会了像诗人一样哭泣。
海特对这个少年说,所有人长大後,都会离开。
长大,似乎成为一个在期盼中而并不清晰的标的。想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用十二年讲了一个关於时间的故事。也许不完美,但是足够真实。物件,人事,风景。全然是有关成长的陪伴。在这期间,你的怀疑、依恋、过往与当下,都有了明证。这便是物是人非的意义。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米格尔街,是生命旅途的最初陪伴。它或许喧嚣、安静、压抑、蒙昧,却真实如梦境,在每个人的命运轨迹打上烙痕。这条街道是人生皇然大观的幽暗後台,让我们在旁观中触碰,锻炼生涩的演技。为这回不来的街巷下注解,一如挽歌,哀而不伤。我在《戏年》序言所写,说到底,人生的过往与流徙,最终也是一出戏。导演是时日,演员是你。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