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Mita(後排左)尝试融入阔太的圈子
印度电影产量在世界上数一数二,香港也有为数不少的南亚社群,但本地正场上映的印度电影,数目有限。最新上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Hindi Medium),顾名思义,讲的是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问题:子女的教育。
香港少有印度电影上映,不知道是否因它多有载歌载舞的场面,呈现的世界和香港人距离太远,就算是之前在香港大收旺场的《打死不离3父女》、《打死不离歌星梦》等,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观念,也和华人社会有很大的距离。印度电影能打动内地与香港观众,真的是靠引人入胜的故事。不过,《起跑线》就肯定没有以上的问题,因为它的主题是香港父母都会有共鸣的子女教育。
谷女儿入名校
《起跑线》的主人翁是住在印度德里的一对夫妻Raj和Mita,Raj经营时装店,事业有成,生活无忧,唯一挂心的是即将入读小学的女儿。为了让女儿入读名校,讲好英文,他们搬到名校所在的高尚住宅区。只会说印地语的Raj试着和满嘴英文的邻居做朋友,结果反而令女儿被其他小朋友排斥。两夫妻为了通过竞争激烈的入学申请,带女儿参加面试补习班,结果导师连他们也要一起训练。
经过种种努力,他们的女儿还是进不了心仪的名校。於是,Raj透过关系,用低收入学生的保障名额为女儿报名,但名校的校长却宣布为了保证名额不是由富人冒认,学校会对每一个申请者家访审查。为了通过审查,两夫妻只好搬到贫民区,学做穷人……
既扮富又装穷
对於香港观众来说,为了报读名校住进附近的校区、通宵排队拿报名表、面试训练班,还有永无休止的补习,都是很熟悉的景象。
唯一比较陌生的可能是,为贫苦学生保留名额这起跑线回事,今天,香港直资学校的收生已经完全自主,没有接受政府派位。但整体来说,升学的游戏,印度社会和华人社会很相似,都是要早早把大量知识塞进孩子脑中,所谓的赢在上。
Raj和Mita两夫妻,一个相信任其自然,因为自己是读不成书,但生意成功;而另一个则是印度虎妈,担心女儿进不了好学校,学不好英文,将来的人生就寸步难行。他们的冲突和改变,是这部电影的笑料来源,本来这个近乎疯狂的教育游戏就算写实地拍出来,已经很有喜感。
但教育只是这部电影的表面,为了进入名校,两夫妻要经历两次阶级变迁。第一次是搬进高尚住宅区,住单独大屋之外,本来只是小商人的Raj要融入周围的「上等人」圈子,要讲英文,不讲印地语,要学会去海外度假这种生活习惯,结果闹出种种笑话。而为了成功扮演穷人的角色,除了搬进贫民区,两夫妻要学做穷人,早上如何逼巴士上班,如何在分秒不差的生产线上工作,如何排队担水,如何轮配给米,都要重新学起……这样一来,也就是把印度贫富悬殊的现状,用喜剧呈现出来。
旧套路新观念
说是笑中有泪可能太沉重,但绝对可以让观众思考。至於学好英文,好改变未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者可以说,英文作为某种社会地位,或者品位的表现,对於香港观众来说,也是一个每日都要面对的想法。不过,香港的电影人好像没有哪位对此表示过怀疑。
《起跑线》到最後还是用了善良的低下层这个老套路,让两夫妻在教育下一代这个问题上,有了新的想法。但套路虽老,放到这部电影的背景还是让人信服,那些穷人的生活智慧,还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难得的是,虽然有些煽情,但结局Raj和Mita的决定,尤其是Mita的改变,充满「正能量」,但不是「努力就会成功」之类浮浅的滥调,而是很传统的,通过道德抉择,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追求更有尊严的生活。这点,就不单单只是印度的教育,或贫富不均的问题,而是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观众都可以理解的命题了。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