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80|回复: 0

香港仔水上生活二三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31 00: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香港仔水上生活二三事.jpg

  图:香港仔避风塘毗邻,今天已有不少高楼

  同是渔村,位於距离屯门三圣村约一小时车程的香港仔,却别有一番风味。现在香港仔已成为一个新兴的住宅区,高楼林立,但这里已上岸的渔民仍记得曾经的盛况——水上的生活,水上的规矩,以及喜爱的烧味。

  香港许多知名的渔村中,香港仔可以说是最有历史地位的,因香港之名源自这里。据《新安县志》记录,这一带本是香港村,一八四一年英军於赤柱一带登岸,香港村有个名为阿群的渔民用水上人家的方言,介绍此处是「香港」(音,「康港」),自此,「香港」便有了英文名「Hong Kong」。

  即使时代变迁,但对於香港仔的居民来说,岸上与水上依旧恍若两个世界。一名住在香港仔的朋友阿廷说过:「虽然我从小就在香港仔长大,但是对於渔民的生活完全不熟悉,甚至从未跟渔船出过海,最大的生活交集就是阿妈经常向渔民买水产。」事实上,相较於陆上居民,世代生活在艇中的水上居民,也是香港原居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缺少交流,水上人家的生活对於岸上生活的人来说,显得愈发神秘。黎志棠、黎志邦兄弟对水上人家关注研究多年,并一一记录,向外界展示了大多数人所不熟悉的水上生活。

  由酒艇到海鲜舫

  莫以为水上生活单调,仅仅是对着茫茫大海。事实上,水上的生活依旧多姿多彩,不同的艇各司其职,如住家艇、水艇、粉艇等,满足渔民日常的生活补给。住家艇,顾名思义是水上人家居住的艇;水艇则是为他们提供淡水补给的艇;粉艇犹如流动小食摊档,最美味的是粉艇上的鱼蛋粉、云吞面等,汤底用足料大地鱼熬制,清甜鲜美。

  除日常起居外,水上人家每逢节庆也会举办宴席,这时渔民会到「歌堂船」(亦称「酒艇」)庆祝。这种船的上盖棚,可用於宾客欣赏戏曲(以粤曲为主)助兴。而且水上人家吃的大多是流水席。据渔民陈叔回忆:「以前宴席通常最少都会办一整日,因渔民的时间各有不同,很难迁就,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到席,早到的宾客食完出海工作,一早出外捕鱼的亲朋则於下午归来後才参加。」後来因渔民生活逐渐富裕,装修华丽的「海鲜舫」应运而生,而作为「海鲜舫」前身的「歌堂船」逐渐消失。

  黎志棠、黎志邦介绍,过去有三家海鲜舫,分别是珍宝、海角皇宫和太白,每到晚上霓虹灯亮时,富丽堂皇的海鲜舫招牌倒映在海面,衬托点点渔火,是一片富饶的渔港夜象。早年海鲜舫停泊在湖南街海傍,直至一九七八年後避风塘填海,海鲜舫改泊在深湾西面近鸭脷洲处的现址。现时香港仔依旧保留两家海鲜舫,珍宝和太白,有接驳的舢舨接送食客往返於香港仔海滨公园和海鲜舫。

  遇台风或失家当

  水上人家平日里也有娱乐,例如打麻将。「一船拖鞋」是黎氏兄弟分享的一个充满趣味的故事。渔民闲时会相约到某一家人的艇上打麻将消遣,偶尔起瘾也会小赌一把,与此同时,巡逻的水警收到线报会前往捉拿赌博的渔民,但大多时候,水警见到的只有一船的拖鞋,拖鞋的主人却不知所终。因为渔民一般在船上习惯赤脚,出门才穿鞋且以拖鞋为主,当渔民收到消息水警即将到达,立即四散,拖鞋便被遗留在现场。有「赌」,亦有「黄」,香港陆上有「一楼一凤」,水上有「花艇」,但随时代变迁,这些往事也变成了故事。

  水上生活虽然充满欢乐,但也充满了风险。香港每年都会受到台风吹袭,在岸上的居民都时有受到台风影响致财产损失,在水上生活的居民更首当其冲,严重的时候还会因台风而丢失性命。黎志邦说,据资料记载,在天文预测和资讯发布不发达的年代,水上居民只能凭经验预测天气。一九○六年的风灾是香港历年人命损失最严重的一次,死亡人数约一万五千人,约占当时香港三十二万人口的5%,且其中九成为水上居民。而按照往日水上人的习惯,会买金饰和金条作为储蓄,收藏於船的舱底,被称为「舱底石」。所以,渔船对於水上人来说除了是生产工具,还是保护家庭和财产的重要处所,一旦不幸遇上风灾或海上意外,一切将付之流水。

  有水上人家自称「玻璃家庭」,因为每天都要承受较高的生活风险。但生活於这些浮家泛宅的居民,当年大多不愿意上岸生活,偶尔有部分渔民会选择在岸边建造棚屋居住,他们大部分仍愿意拥有一艘「住家艇」停泊於避风塘内,作为家庭的居所,减少女性出海面对的风险。

  黎志棠分析,一来因为水上居民对此种生活模式还有强烈的归属感,习惯水上的生活;二来是对房屋没有概念。有趣的是,水上人还有「晕街浪」的说法。曾经有渔民说:「饲养在船上的狗只,当牠们走到岸上,会四肢发软不敢举步,何况世代居於水上的人。」

  渔业演变创商机

  六十三岁的周其仲身为正宗「香港仔」,而且是香港渔业历史的见证人。「爸爸以前在阳江做『傍船』,即海上保镳,一九四九年解放後来到香港,初时在塔门落脚,未几移居香港仔,我是由香港仔岸上的接生婆助产出世。」周其仲说,他有三兄两姐,另有两哥一姐是同父异母,三哥最初做鱼贩,向渔民收鱼再向鱼栏批发,四哥则做虾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渔船开始机械化,渔业日趋繁盛,渔民出海捕捞愈航愈远,三哥见机不可失,开始经营「雪艇」生意,向牛奶公司购入冰砖,凿成小块卖给渔民,以保持渔获新鲜。他续说:「当时我读初中,暑假就帮哥哥扯大缆,将牛奶公司的生雪吊落趸船上。」他与兄长抓紧渔业演变的脉搏,发展商机。

  随时代发展至七十年代初,香港仔九成渔船相继装上柴油引擎,其兄乘势转行售卖油渣,建造香港仔第一艘铁壳配油船,以流动应召方式为渔民补充燃油,周其仲中学毕业後,协助打理生意。到八十年代,香港工业愈来愈蓬勃,渔业开始式微,渔民逐渐转至工厂打工,迁到岸上居住,但不擅办理买楼手续,於是他和兄长化危为机,介绍及协助相熟渔船客户买楼。

  时至今日,他成了区内着名的地产代理,是香港仔的传奇。香港仔带挈他风生水起,他也从不忘本,不断回馈香港仔社区,积极推动渔民文化,如筹办天后诞巡游、神功戏等,并积极传扬香港仔的历史,也与黎志棠、黎志邦兄弟一起令这里的渔民文化得以流传。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15 08: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