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比利时德芬马戏团「琴琴转.咩咩园」剧终互动的小观众亦上台谢幕
「琴琴转.咩咩园」是今年康文署主办的国际综艺合家欢安排公演到最後一天(八月十二日)的两项表演节目中的一项(另一是上海木偶剧团的「花木兰」),这个由比利时女钢琴家芬尼(Fien Van Horwegen,阿芬)与她的钢琴学生德尔克(Dirk Van Boxelaere,阿德)组成的德芬马戏团(d'irqne & fien)演出的节目,在欧亚各国艺术节及剧场巡演多年,很受欢迎,悉尼先驱早报(Sydney Morning Herald)更赞誉为「简约及魔术的完美平衡;将形体喜剧融合杂技,用现场音乐与甜蜜故事编织成一个精致的小马戏团」。在香港原安排了四场演出,都满座了,笔者看的是八月十一日黄昏五时在香港大会堂剧院的「加场」表演,同样座无虚设。
钢琴飘升转圈
一个小时的演出过程,座中小孩大都看得津津入味(但却有个别家长陪着孩子观赏仍要亮着手机屏幕「工作」)。其实,如就成人角度来看,这个制作称为「杂技及音乐剧场」(Circus and Music Theatre),那是指包括有杂技、音乐及剧场三个元素,是典型的跨界式制作,在今日来说,「跨界」都已非「新鲜」事物,能够吸引观众(特别是小观众)的「新鲜」元素,便是在舞台上附加的圆形舞台,被一大块白布盖着的「机关钢琴」。
这部大三角琴在阿芬演奏时,键盘两边的琴脚会离开舞台,只以第三只琴脚支撑在圆形的舞台上作为中心点,整台大钢琴以此作中心向上「飘升转圈」(节目的名称亦由此而来),甚至整座钢琴可以九十度垂直竖立在舞台上。不难想像,这必然是一台「做过手脚」,加以改装过的大钢琴,看来这应是她的钢琴学生阿德的「杰作」。
原来阿德在一九九三年改以杂耍讨活之前是位机械师,後来在布鲁塞尔和蒙特里尔的马戏学校学艺,毕业後才投身街头艺术表演,遍历欧洲、中南美洲,还曾搞过独脚戏「闭咀,好好杂耍」(Tais toi et jongle),後来却摔断了腿,休养期间随阿芬学习钢琴,二○○五年两人开始以双人表演「接下来」(Oh suivant!)巡演,演出地域扩展到亚洲区,「琴琴转.咩咩园」是两人第二个联同L.Ribera创作出来的节目。
奏出奇幻摇篮曲
这个节目虽然用上舞台、服装、灯光,甚至烟雾等剧场手法,但戏剧情节简单直接,三岁小孩亦会看得明白,宣传上的故事简介的数十个字已写得很清楚:「阿德眼光光,钢琴当睡床,平平无奇的三角琴原来暗藏机关。阿芬失惊无神,连人带琴,飞上半空氹氹转,奏出史上最奇幻摇篮曲。阿德睡意渐浓,阿芬却愈弹愈兴奋,钢琴转到头都晕,羊咩数到失晒魂,叫人点瞓?」
简介的写法,阿芬似乎是主角,其实整个演出阿德才是更重要的人物。无疑地,阿芬是钢琴的演奏者,但穿着睡衣演出的阿德却提供了音乐以外的「搞鬼」趣味性元素,如小魔术、趣味性的杂耍表演,和与小观众互动演出等;阿芬基本上便是坐在钢琴前演奏,而且所奏音乐亦只是作为中心人物阿德表演的「配乐」。
演出时间长约一小时,不长不短,但趣味情节丰富,单是三盏传统罩灯的亮与关,从节目开始,到节目结束,都可以弄出小趣味来;与小女童的互动,让小女童坐上有如女巫的扫帚随着大钢琴飞转,就更会让台下不少小观众「欣羡」。
话说回来,音乐虽然是这个节目其中一个元素,阿芬亦是位琴技娴熟的钢琴家,但音乐的比重不大,至於简介中所言:「怎料琴中有琴,结尾来个四手联弹,技惊四座。」确实,「琴中有琴」的设计(图见场刊封面左下角),真的让人有点意外惊喜,但所谓「四手联弹」只奏了一两句,难言「技惊四座」,这看来并非阿德学艺(琴艺)未精,看来那全是因为这台「特制」钢琴只能加装一块琴键板,而难以加装一套琴弦,所谓「琴中有琴」只是一个样子而已。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很有趣的演出,除了阿德与阿芬,还有一位持着扶手木梯出了两次场的男演员(可能是布景设计师),再加上灯光音效员及一位行政人员,整个演出团队五个人,制作成本不算高。
其实,为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投放的教养成本更难以计算,当日眼见入场的小观众不少,剧场亦预先安排了大量蓝色胶框垫座,好让小观众垫高於座位上观赏演出,但这些活动胶框垫,并不好坐,小观众悬吊着双腿观看亦不舒服。这又再次让笔者质疑,谈了应有二三十年的老话题,为培养小观众应设立儿童剧院的诉求,未知日後西九龙文化区会否有儿童剧院之设呢?我们的小观众仍要悬吊着一双小腿看演出到何年何月呢?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