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62|回复: 0

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5 23: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7回首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詩傳.jpg

  公元759年腊月。唐朝。

  国家动乱未已,人民颠沛流离。一个形色憔悴的中年人行走在古蜀道上。

  越过秦岭後,山色苍翠些了,风还冷,却多含了些滋润的水气,脸上乾燥皲裂的皮肤也没有那麽紧绷了。山路一直往下,脚步也轻快了许多。对於一个人,尤其是对於我们要书写的这个人来说,自然风景的美丽也会给他带来巨大安慰。

  这样行走了一天,两天,三天,本来渐渐低矮的山势突然高耸,裸露的岩石拔地而起,绵延数里,壁立眼前,一条狭道蜿蜒而上。毋须人告诉,他知道,这就是有名的剑门关了。作为一个诗人,面对着入蜀路上这道剑门雄关,触目之景,立即就转换成描绘性的诗句在脑海中映现:「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

  这天夜里,他在驿站里将这首诗记录下来,诗题就是《剑门》。

  他知道,越过剑门关口,他就要进入此行要去的地方,就要进入真正的蜀国了。按常理说,翻过秦岭,来到秦岭南坡,也就是到了蜀国了。但在唐代,行政区划跟今天有不一样的地方。他的目的地,是剑南西川节度使管辖的地方。所以,他要越过了剑门关,站在关门之南,才算是真正到达。

  这个人就是杜甫,当时已经以诗才闻名天下,在後世,他在文学史的身影将显得越发高大。他不是一个人在路上,而是带着一家五口:妻子,两个女儿,两个儿子。也有资料说,还有杜甫的一个弟弟送这一家人入川。

  很多年後的南宋年间,诗人陆游也从这里进入四川。他在诗中没有描摹剑门关的雄姿,而是抒发自己的豪壮而又落寞的心情:「细雨骑驴入剑门,此身合是诗人未?」

  两个诗人都经此入蜀,心情却大不相同。

  陆游是一个人游宦在外,过剑门来四川是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而那时的杜甫,拖家带口,只为在烽火连天的战乱世界中为自己,为一家人寻找一个安定的栖身之地。他和同时代那些有名的诗人李白、高适、岑参等人一样,并不满足於只以诗才名世,他们都有忧国之心济世之志。有人多少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有些人却命运多蹇。公元759年,在杜甫生命中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这个怀有济世之志的人终於对朝政失望,放弃了华州参军的官职,开始带着一家人在中国大地上流浪。

  杜甫妻子杨琬,是杜甫父亲杜闲好友杨怡之女,小他十二岁。喜欢读书,据说还写得一手好字。两夫妇入剑门时带着两女两子四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叫宗文一个叫宗武。就这两个孩子的名字也透露出杜甫的理想与志向。按为杜甫作传的诗人冯至的说法,这一年宗文9岁,宗武6岁。两个女儿的年纪应该更小一些。

  离开华州时,他们雇了一辆马车,车上载着两双儿女。他们先往西,去到秦州,今天的甘肃天水。在那里,有一个杜甫侄子,还有一个和尚朋友。此时,杜甫的想法很简单,筑几间草堂,在战乱的年代过一种粗茶淡饭的平安生活。杜甫在秦州的经历,从《秦州杂事诗》二十首可以窥见大概。他在这组杂事诗中第十四首说:「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间」,表达的就是这样的希望。在这里,他还写过两首诗《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这位赞公,就是他那位和尚朋友。这位赞公和尚,本是唐朝京城大云寺主,「谪此安置」。原来在唐朝,化外之人的和尚有时也会受到败谪的处分。杜甫与他相识相交,早在天宝年间的长安城中,那时大唐盛世及於顶峰,却也即将面临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了。

  总之,虽有侄儿和那位和尚朋友的帮助,但秦州并不是适合安居之地。他不得不为寻找下一个安身之处而焦虑。这时,同谷县令来信邀他前往。但等他拖家带口到了同谷,这位「来书语绝妙」的县令却避而不见。个中原因,有很多说法,莫衷一是。总之,这位县令对杜甫热情相邀在前,等他到达後却没有给予丝毫帮助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我想来,他是读过杜甫诗,热爱杜甫诗的,没见过杜甫的他,可能在脑子中构想出一个飘逸豪迈的诗人形象。等到杜甫形色憔悴,拖家带口来到他面前时,想像颠覆,现实的考虑占了上风,乾脆就避而不见了。

  杜甫一家,立即就陷入了衣食住都无依无凭的境地。只好打主意去寻找另外的安身之地。他们十一月到达同谷,十二月一日,就离开了,目的地:四川,成都。

  离开的情境,杜甫写有《发同谷县》为证:「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忡忡」和「杳杳」都写低落的心情。「忡忡」是离开时的悲凉。「杳杳」,是对前途上的遭遇全无把握。但还是只得上路了。

  北风呼号,道路崎岖,心情凄凉,行程艰难。

  《过木皮岭》:「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

  《白沙渡》:「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

  《水会渡》:「山行有长程,中夜尚未安。」路太长,半夜了,还不能休息。「远游令人瘦,衰疾惭加餐。」

  《飞仙阁》:「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这写的是秦岭险峻的栈道。「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

  艰险的栈道还没有走完。

  《五盘》:「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五盘岭,又叫七盘岭,七盘关。这里已经靠近了今天的四川广元。当地县志说,七盘关「县北一百五十里」,「界邻陕西宁羌县」。

  《龙门阁》:「清江下龙门,绝壁无尺土。」广元县志说:「在县东北八十二里。」

  《石柜阁》:「羁栖负幽意,感叹向绝迹。」《重修广元县志稿》:「县北十里,千佛岩南首,石壁峭削,秦汉架为栈。唐韦抗乃凿石为道,立阁如柜,因以为关。」从七盘岭到龙门阁再到石柜阁,可以算出当时人每天在古蜀道上行走的里程。古代蜀道之难,在杜甫视为知己的李白笔下的《蜀道难》中,是夸张的浪漫主义书写。在杜甫现实主义的书写中,呈现出的是具体真实的面貌。

  《桔柏渡》:「青冥寒江渡,驾竹为长桥。」这已经在今天的昭化境内了。

  再往前,就是剑门关了。

  已经身无一官半职的杜甫,所以选择进入四川盆地,一来因为这个地方不像北方正陷於安史之乱爆发以来无休无止的战乱。这个局面,他在《剑门》这首诗中也有描述:「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二来,这地方有一些亲友可以投靠。德国汉学家莫芝宜佳说:「杜甫离开北方,携家人到了南方,不断地寻找着经济上的救助人。」杜甫自己在诗中也夫子自道,说这是「因人作远游」。

  所因之人,有此时剑南西川节度使裴冕,他是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川地方的最高行政与军事首脑。安史之乱後,杜甫在肃宗朝中任左拾遗时,裴冕是朝中首辅,地位比杜甫高出许多,虽然他并不热爱诗歌,但在朝中时,总算是旧相识了。

  还有此时在彭州任刺史的诗人高适。这就是他相知甚深的老朋友了。安史之乱未爆发前,杜甫和弃官而去的李白以及尚未仕途发达的高适,曾同游梁宋,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和商丘一带地方。时在天宝三年,距安史之乱爆发还有十一年。十几年过去,杜甫、李白和高适三个人命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杜甫在肃宗朝中做左拾遗不久,他所倚重的房琯相位不保,杜甫也因上疏替房琯说话而陷入党争,被肃宗皇帝贬为华州参军,最後弃官而去。李白入幕辅佐的永王作乱,他被连累流放夜郎,虽在途中被赦,从此再与官场无缘。高适却因率兵平定永王之乱而得到重用,作了势大权重的节度使。但他也是诗人性格,因言多狂放,不久即被贬为彭州刺史。杜甫流寓秦州时,就得到了高适到彭州的消息。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寄给高适,祝贺他的荣升。这首诗很长,三十韵,就是三十句的意思。这首诗的标题也很长,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也许比诗本身还难懂。「三十五」是什麽意思?唐代写给一个人的诗,诗题中常会把这个人的排行写出来。「高三十五」,就是高适在高家兄弟中排行第三十五的意思。高家哪会有那麽多兄弟?会的,因为唐人的习惯是把叔伯兄弟都算在一起。「使君」,汉代以後对於统领一州官员的尊称。後面那个排行二十七的是後世以边塞诗与高适齐名的岑参。这时,他是不是已经有某种预感,将要去四川投奔高适了呢?我想,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成都,杜甫还有一个表弟,在王家排行十五,所以叫王十五,任一种叫司马的官职。这个官职,在唐代为州一级首长如刺史的佐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了。

  流离不定,无处安身的杜甫,此时可以指望的就是这些亲友故交的友情了。相对於今天,那还算是一个友情与诗才都被人们珍惜的时代。但杜甫对自己能否受到善待还是心怀忐忑,没有多少把握的吧。

  无论如何,过了剑门关,道路平顺,气候也越来越温和,相对於秦岭山中,吃食也丰富多了。不一日,来到了进入成都平原的最後一道关口,德阳北三十里,距成都一百五十里的鹿头山。过了此山,就是一马平川了。杜甫又写诗一首《鹿头山》:「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连绵崎岖的群山终於在西南方向上消失了,从山头上望下去,只见豁然开朗的一马平川。往前,就再也没有地理上的险阻了,不由人不心生欣喜。

  这首诗不光写鹿头山上所见的风光。同时,也是写给节度使裴冕的:「冀公柱石姿,论道邦国活。斯人亦何幸,公镇逾岁月。」这几句诗也需要解释一下。冀公,指裴冕。他来主政川西前,就已经被封为冀国公了。「柱石姿」,是使一方安定的柱石。《尚书》说:「论道经邦」,就是能够治国安邦的意思。「斯人」,这里的人民。这里的人民多麽幸福啊,在您治理下,得以度过如此安定静好的岁月。这样的口脗,多少有些恭维的意思了。

  没有记载说,杜甫得到了裴冕什麽样的回覆。但应该是对他表示了欢迎。所以,当他从绵竹县出发,当成都这个大都会出现在他视野中的时候,他的心情的确是欢欣的。这已经是759年的最後几天了。这是杜甫一生最为颠沛的一年。这一年,国运与家事都让他忧心忡忡,好在这一年的最後几天,当他望见成都的时候,久违的喜悦心情重新充满了他的身心,又一首诗《成都府》在胸中涌动了。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呀,眼前的景象与萧瑟枯寂的秦州和同谷是多麽不一样啊!阳光温煦,植物翠绿,也照在自己久经风霜,颜色暗淡的衣裳上。

  「但见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人也跟北方完全不一样了。北方口音浑厚浊重,而这里的人民,话音清脆,节奏欢快,如同歌唱一样。这时,诗人已经忘记在心中盘算何时能回到故乡了。看来在外流寓的日子会非常漫长啊。

  「曾城填华屋,季冬草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曾」,通「层」。有史料说,杜甫到达的彼时的成都由三部分构成:大城,少城和州城。三个城互相联接,所以叫层城。三城里头都满是漂亮的房子。「季冬」,冬天的最後一个月。农历十二月,在今天的公历,已经是来年的一二月间,是大地回春的时节。经冬不凋的草木已经有新绿萌动了。喔,作为天府之国中心的有名的成都,真是美得名不虚传。

  从望见成都到进入成都,步步行来,位移景换,步入城中时,已经是黄昏时分了。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来到了这麽美丽的地方,我也不必为自古以来很多人都经历过的颠沛流离而独自哀伤,我要在这「天一方」的「新人民」中开始新的生活了。

  成都确实对他张开了温暖的双臂。一家人被安置在一座寺庙里。寺庙,在古代常常成为风雨羁旅中人们的安身之所。几百年後的宋代,经过了乌台诗案的四川人苏轼被流放到湖北黄州。这段经历与杜甫入川有些相似之处。也是冬天,也是一个诗人堕入人生的低谷,也是经月跋涉,一路从北方南下。到达目的地後,也是暂时在一座寺庙里栖身。那座寺庙叫定惠院。而杜甫所居的那座寺院也是一座名寺。古称草堂寺。建於南北朝时期。也称益州草堂寺。宋代人记载其位置在成都府城西七里,与後来杜甫建草堂处相距三里。一家人刚在这里安定下来,老友高适就派人来看望他了。送来了粮钱。还赠诗一首《赠杜二拾遗》。

  前面说过,唐人题名赠诗,要写诗人的排行,由此我们知道杜甫在杜家兄弟中排行老二。也称官职。拾遗是杜甫此前当过的最高官职,虽此时已是一介布衣,但高适出於尊重,还以这个官职相称。杜甫却只能答诗一首《酬高使君相赠》,感谢他的救济。通过他的诗,今天的我们才可以看到杜甫对当时生活和那座寺庙的描述:「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这座着名的古寺已经没有多少僧人了,所以才有房间空出来供他一家居住。生活过得还不坏,因为这里人对他很好,「故人分禄米,邻舍与园蔬。」以前相识的故人,包括高适在内送来了粮钱,旁边不认识的邻居送来了自家菜园里时蔬。「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我们常说,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或世界观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这个局面是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形成的。

  有唐一代的知识分子,多具有相当深厚的佛教修养。所以杜甫这两句显得深奥的诗,用的都是佛教的典故。「双树」,是佛经中的娑罗树,总按东西南北的方位成双生长。用以代指寺中的树。寺中的树都在听人说法,更不要说耳聪目明的人了。「三车」,在《妙法莲花经》中指鹿车、羊车和牛车,喻指佛教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的不同教法。也就是说,安顿在此的杜甫,一旦暂时摆脱衣食之忧,就已经与寺中僧人研讨佛法了。

  高适在慰问杜甫的诗中最末一句说:「草玄今已毕,此後更何言?」

  「草」,书写。「玄」,指汉代文豪四川人杨雄所写的名作《太玄》。高适在这里是说,你以前那些诗篇与《太玄》一样着名,此後你还会写些什麽样的作品呢?

  杜甫在这首诗的最末两句对此作了回答:「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我哪里敢和杨雄比啊,就跟司马相如差不多吧。四川人应该知道,杨雄和司马相如这对汉代文坛双雄,都是四川人。所以,两个外省来成都的名诗人,在诗中都拿这两位来说事。对於自己的诗才,杜甫并没有太过自谦。说自己或许能像司马相如,那就是敢跟扬雄比肩的意思了。

  杜甫说出了这样的话,同时代的诗人高适也对他有那麽高的期许,中国的诗歌史,可以期待这位伟大的诗人写出那些今天我们依然耳熟能详的作品了。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送出了司马相如北上长安去描绘那里的盛世景象。几百年後,从长安走来一位诗人,将要开始描绘成都,以他那些即将诞生的着名诗篇为成都画像,为成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个优美的背影。更重要的是,在大唐盛世已经於755年因安史之乱而猝然中止时,盛唐一代的诗人,比如高适,比如过几年将会来到四川的岑参的创作的高潮期已经过去了。因为安史之乱一爆发,当时远在河西走廊和更遥远的西域生活写作的他们,都随东撤回援平叛的唐军回到了中原,并相继来到了四川。但还有盛唐一代的诗人用他们的写作延续着盛唐气象。李白还在漂泊放歌。杜甫在成都的写作更是要成为盛唐诗其中那些最重要的篇章。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他那部流传颇广的专着《盛唐诗》中说:「关於安禄山叛乱所导致的文化创伤,已经谈了很多。这里再讨论将是多余的。的确,除杜甫外,战乱後的诗歌几乎普遍地收敛了。……高适、岑参及元结的作品明显地转向了守旧。甚至连豪放的李白,在最後几年的诗作中似乎也减少了放纵。」

  【作者:阿 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25 23: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