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上映的电影《找到你》看哭了很多的职场妈妈。电影中的三个女性形象,基本上囊括了当下不同阶级的女性在婚姻中的全部“痛点”,展现了许多当代女性所面临的残酷现实。例如,要不要生孩子,是全职带娃还是继续工作,如何处理丈夫、婆媳两代人的观念差异等诸多关键问题。一旦处理不好,离婚便成为了无可避免的最终结局。
在我们尝试分析这一系列家庭冲突时,网络上有一种声音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它认为女性婚姻的不幸多半源于遇见了不同类型的“渣男”。因此有人说,《找到你》无心插柳地变成了一部《中国渣男图鉴》,无论是“妈宝男”、“家暴男”还是“油腻男”,女人步入婚姻前,一定要擦亮火眼金睛以防受到伤害。
不过,电影中的人设毕竟含有虚构的成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的是,很多姑娘在吐槽完前一任“渣男”之后,又总会在接下来的亲密关系中被同样类型的“渣男”所伤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治医生刘军告诉搜狐健康,所有的情感关系都是两人互动的结果。如果你在亲密关系中总是重复出现相似的关系模式,那么问题或许出在你自己身上,这很可能与个体的原生家庭及潜意识运作方式有关。
亲密关系背后的原生家庭
“在很小的时候,我们最先接触的与爸爸妈妈的相处模式会给一个人生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刘军解释说,原生家庭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也最久的环境及系统。在很多婚姻中,表面上看起来我们是在与自己的配偶相处,但实际上,很多的经历都是与父母互动模式的重现。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作为与我们建立情感关系的第一人,往往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举例而言,如果一个孩子的母亲生活幸福又充满智慧,那么她对待孩子的方式会更加温暖,能够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更容易看到世界中美好的一面,思考事物的方式也将更加的积极、热情、充满勇气,长大后也容易在配偶那里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反过来,如果母亲总是对生活失望、感到无助,那么她会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的焦虑、不安、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对于孩子而言,从母亲这里获得这一系列体验同样也会复制在长大以后。在情感上,这些人会更加关注亲密关系中消极的一面,难以获得安全感。比如说,当配偶因为工作忙而无法顾及到自己时,他们更易产生一些负面的想法,会担心配偶不再爱自己,认为自己被嫌弃,甚至会怀疑对方出轨。在遇见这些情况时,这些成年后的孩子往往会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创伤,并采用一些消极的方式处理两性关系。即便两个人最后分手,他们的行为模式也依然没有改变,会重复体验上一段的关系模式。对于一些女性来说,也就是反复遇见同一种“渣男”。
父母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刘军表示,父母的婚姻是孩子接触最多的关系模式,孩子在自己婚姻中处理矛盾的时候,会参考父母的处理方式,这样一来,也就导致了相似的婚姻结果。
在笔者自身的体验中,也有过类似的体会,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关系也是一个人获取两性相处知识的重要渠道,如果一个人连有效的处理关系的方法都没有在家庭中体验过,他怎么会知道两个人发生矛盾时该如何处理更好呢?又怎么能要求对方非要为自己做什么呢?
潜意识运作中的强迫性重复
“如果一个人总是被生活中的同一块石头绊倒,那他需要警觉起来,有可能是一种强迫性重复。”刘军向搜狐健康介绍说,弗洛伊德曾在观察孩子时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这样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强迫性重复。
有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出现强迫性重复的原因是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形成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里内化到了潜意识里,前文提到的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也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比如,一个孩子小时候总能感受到信任,那么他会不断复制信任,甚至也能获得那些很难相处的人的信任。相反,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常感受到敌意,那他之后很可能不仅对那些与他有冲突的人充满敌意,对于那些本来对他很好的人,他也会用敌意回应。在感情上,总是遇到相同类型的“渣男”或许也是同一个道理。
对于多数人来说,这种无意识的潜意识运作方式就如同一只看不见的大手指挥着我们生活、工作及社交的方方面面。但无论怎么说,很多事情的结局都是个体自己的选择以及由选择带来的结果。我们需要意识到,当发现自己所有不幸产生的原因之后,成年的我们完全有能力改变自己,重新书写出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刘军表示,一个人主动觉察到自己潜意识的问题往往很难,但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反复陷入同样的负面境遇,反复遭遇类似的不幸,向专业人士寻求心理治疗也许会是此刻最好的选择。心理医生会帮助你梳理内在的纠结点,发现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改善自身的行为模式。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