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2|回复: 0

《慈悲颂》呈现壁画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2 07: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慈悲頌》呈現壁畫故事.jpg

  图:前排左起:王亢、玛丽亚.基佐尼及朱慧玲

  今年康文署的新视野艺术节推出谭盾的新作《慈悲颂》,于十一月在文化中心音乐厅「亚洲首演」。场刊里既不说明是哪一类的作品,又没有作曲者的解说,只表示是音乐会版《慈悲颂》,意味着另有舞台版。笔者上网查阅,「搜狐首页.文化」的标题是:「敦煌慈悲颂:谭盾新创全球火爆」,报道谓:谭盾的最新歌剧《敦煌?慈悲颂》在德国德累斯顿音乐节上世界首演,由谭盾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和德国吕贝克国际合唱学校的学员演出——用中文和梵文演唱。首演极为成功,一千八百名观众鼓掌十五分钟。这队吕贝克国际合唱学校的学员来自十九个国家;在访问里,谭盾说:「一听,吓傻了,他们的发音之准确、吐字之清楚,哪里听得出是外国人唱的。」

  从敦煌壁画汲取灵感

  谭盾曾多次到敦煌、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博物馆、日本奈良博物馆。他在大英博物馆看到来自唐代的全本《心经》,说:「我闻到它的气味,想到曾触摸过它的人,眼泪就不住地流下来」。他还说:「我在拿着这些乐谱时,彷佛自然而然就能听到声音流淌出来,成了我作品中的一部分」。谭盾用了三年,从几千幅壁画中选择了六幅来作为《慈悲颂》的六个乐章:《菩提树下》、《九色鹿》、《千手千眼》、《禅园》、《心经》、《涅盘》。「每一幅画都代表着一种含义,用这种方式流成一条中华文化的河」。

  敦煌壁画里的人物既能歌又善舞、既会弹又会唱,谭盾觉得现代人会弹的不会跳舞,会跳舞的不会唱,看来谭盾希望把《慈悲颂》以歌剧的形式来演出,否则为什麽在场刊上印上「音乐会版」?

  上面有关《慈悲颂》在德累斯顿的首演以及谭盾个人的感受是来自「搜狐」的报道,本应在场刊里刊登,或请作曲者提供相关资料,可惜新视野艺术节疏忽了场刊的基本功能。

  《慈悲颂》演出阵容庞大,除了香港管弦乐团外,还有「港乐」合唱团五十六人、吕贝克(Lübeck)国际合唱学院合唱团四十人,以及独唱沈洋(男中音)、Maria Chiara Chizzoni(女高音)、朱慧玲(女中音)、王亢(男高音)、谭维维(原生态女高音)、巴图巴根(原生态呼麦、敦煌奚琴);另外还有陈奕宁(敦煌反弹琵琶舞蹈员)。

  《慈悲颂》的音乐结构与欧洲大型合唱作品如交响曲里的合唱、弥撒曲、受难曲等相似,气势磅礴、和声织体丰满浑厚、节奏复杂,呈现出谭盾所说的那种敦煌味道,尤其第四至六乐章《禅园》、《心经》、《涅盘》。谭盾的配器显得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较《女书》更成熟自然,而「港乐」也圆满地表达谭盾所期望的效果。简而言之,谭盾要求甚高,「港乐」高水准地完成任务。其中《心经》与《涅盘》的合唱、独唱、乐团运用变化多端的节奏,音色、层次来呈现壁画里的故事。《慈悲颂》是不是既要听又要看呢?笔者觉得似乎听觉和视觉同样重要,因为音乐是基于敦煌壁画启发出来的,因此敦煌壁画里的形象和动作能协助观众来欣赏、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念和思维,两者缺一不可。

  就拿「飞天」为例,谭盾说他从北京舞蹈学院敦煌舞蹈系找舞蹈员,学习如何在舞蹈过程中反弹琵琶,笔者则觉得舞蹈员的敦煌舞蹈不如笔者于一九七九年底在香港新光戏院观赏甘肃省歌舞团的舞剧《丝路花雨》里第二场英娘仿敦煌壁画的《反弹琵琶伎乐天》的舞蹈造型来得优美、富于韵味。由此可见,要将《慈悲颂》编为歌剧来演出,复活敦煌壁画上的人物、动作等就是巨大、艰难的工程,涉及到考证、历史等问题,非谭盾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应付得来的。

  作品成熟显示信心

  在访问里,谭盾说他五年前去了敦煌,那次访问「完全改变了」谭盾,他说:「过去我曾经『愤青』过,搞过很多前卫的实验音乐。现在我觉得应该要为未来留下点什麽,就像先人们留下了敦煌,藉敦煌与我们交谈,我则是用科技和音乐把古老的敦煌,以及现代的文明传承到未来。在遥远的未来,只要《敦煌.慈悲颂》响起,我就还在。生命是无限的,《敦煌.慈悲颂》反映了我活着的理想。」谭盾的这段话说明了他终于成熟了,有信心了,不再需要显示他的聪明才华。笔者从一九七○年代末便开始研究中国新音乐史,一直留意中国作曲家的新作品,包括谭盾的,曾撰写过多篇乐评,评论他的新作品及演出,如《埙》与《Re》等。在评论《埙》与《Re》的结束段落里,笔者写谓:「我曾说过,谭盾要在西方国家生存,为西方听众写作是无可厚非之事,但他的情况与史特拉汶斯基的情况不同——後者的土壤在俄罗斯与纽约的分别不大;但对于前者,中华土壤与纽约就截然不同了。」

  当代作曲家为了要突破,用尽办法标新立异,音乐不再是表达感情和抱负的媒介,而是显示个人才智的工具,通过音符发出来的音响是以表演为目的,因此不少当代音乐作品有骨架没有血肉,有理性但感情贫乏。谭盾十分聪慧,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作曲家杨立青曾多次对笔者赞赏谭盾的才智。但如果有才智无情感,或有才智却不全情投入创作,难以成为真正作曲家、艺术家。在创作的生涯上,谭盾还年轻,笔者相信《慈悲颂》是谭盾创作事业上的转折点,他还有时间创作出传世作品。《慈悲颂》令笔者想起了江文也的《孔庙大晟乐章》。

  笔者相信,谭盾继续完善这首乐曲,《慈悲颂》将会是代表中华民族现代精神、有国际水准的一部音乐作品。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7 13: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