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09|回复: 0

郑重的告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7 02: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鄭重的告別.jpg

  图:男主大悟最初是大提琴手(作者供图)

  提及生死,我首先想到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这是我们身处其中的文化。但孔子这句话是用来回答子路关於「事鬼神」的问题,尽管现代人对死亡的认知,使我们在宗教生活以外不复关心神鬼,但孔子的话或许并未失效,与其说它提醒着关怀现世,不如说要求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除了珍惜生命本身,且须提高生活的能力,亦即发挥生命的敏感、觉悟和创造力。法国哲学家福柯在其着作《主体解释学》中提出过去思想史上被忽视的问题,「关心自己」被「认识自己」取代了:後者强调我们获取真理的途径就是通过「认识」,把「生」的完善归结为对客观性真理的把握;相反,前者则是主张关心与我们自己有关的事物,即关心某些指导自己、控制自己所作所为的法则,它朝向的不是一条无止境的认识之路,亦非不断地追逐、填补我们的慾望,而是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反求诸己,在自身中得到实现和快乐,强调的是令自己真正做出改变。由此可见,东西方的文化都格外看重「生」,那麽,「死」在由科学揭开了面纱之後,是否只有宗教才能够解答呢?

  这是我在观赏电影《入殓师》(港译:《礼仪师之奏鸣曲》)时思考的问题,事实上这部电影予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人必须真正「经历」死亡才会重新发现生活。「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死不能复生」是绝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也就是说死亡无可避免且不能逆转,尤其对无神论者而言,死之後人便永久地消失。一方面,这无疑极为残酷,一切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很容易便将人带到了虚无主义。宗教的解决方案是主张灵魂不灭,中国自古则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而在现代人文科学那里我们看到历史和传统的延续,人类整体的精神生命长存。另一方面,死亡既不可逆,我们又如何可能经历死亡再回过头指导自己的生活呢?我认为这种「经历」可以来自电影、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且真正的经历并非旁观,而是与我们所观察的死亡进行对话、思考。

  不妨就从《入殓师》开始。它是一份帮助死者清洗身体、更衣、修面、化妆直至入棺的工作。从电影里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同时是一份没有在各地普及、不为人所了解,甚至受到歧视的职业,是用以教训孩子,使其知晓倘若不争气、将来堕落了便会从事的职业,显然与男主大悟最初在东京乐团担任的大提琴手大相径庭。他的妻子显然不会因为高收入就赞成了,一想到自己的丈夫天天相处、触碰的是死人的身体,她不由得说出了「脏」。然而最後教妻子坦然接受的,恰恰是这份「接待」死亡的诚意和美感,当她看到丈夫体贴入微地照料澡堂老板的遗体时,言行举止投射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情感都令她心生感动。重点也许不在於死者得到珍重,所谓美感更多地超出了身体和仪式本身,是由在场亲友与死者、入殓师和死者之间的互动传递出来的,比如大悟亲手为女老板系上她生前最喜欢的围巾。

  进一步说,死亡真切地发生在死者的生活当中,而不仅仅是身体的消失,这使得死亡首先是死者与生者的一种关系。电影里呈现了几个不同死者背後的故事。有位早逝的妻子,当入殓师问到平日里最锺意的口红时,她的丈夫突然不知所措,只有小女儿还记得,仪式将结束时丈夫终於失声痛哭,不仅因为看到她「一生中最美的一次」,更因为意识到自己平常对妻子的忽略,而今他已无从弥补了。另一位死者是与社会青年厮混的女学生,坐在男友的机车上因车祸丧生,而不论入殓师如何努力,她也无法变成父母心中女儿应该是的那个样子。澡堂女老板则是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也是在工作时倒下的,在她看来,虽然盈利不多而一己之力又难以操持,但这间澡堂维系着她和邻里乡亲之间的感情,客人们十分依赖它,而女老板也在这里进入每一个人的故事,当年大悟被父亲抛弃後就曾独自到澡堂痛哭一场,她忍不住劝大悟的妻子多加担待,因为他是这样一个任何事都独自一人默默承受的男人。

  电影放在最後的一场死亡恰恰正是男主失联多年的父亲。他当年因为第三者抛下家庭,长时间来音讯全无,岂是大悟可以轻易原谅的。不过女同事的劝说却发挥了作用,原来她过去也抛下了自己的孩子,最终一个人落寞地生活,只因深陷悔恨不敢再回去探望。同事的经历使得大悟能够置身父亲的角色重新看待过往,事实上,当他从父亲僵硬的手中找到当年留给父亲的那块「石头信」,一切矛盾纠葛最终得到了原谅。死亡是一次郑重的告别,它面向的不是死後的世界,而是生者;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的观点莫不是看重这一过程远比死亡更真实。

  如果只是一味地把注意力放在最终的殒灭,人的一言一行几乎无意义可言,只有学会了认真对待死亡,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当我们在艺术作品中「经历」死亡,亲身参与到这场告别式,很可能意识到,必须更加努力地珍惜身边人,应该更专心投入真正热衷的事业,不去成为内心抗拒的别人、而是努力发现「自己」……《入殓师》毫无疑问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它充分展示了死亡的意义,就在於我们如何通过它看到生活的意义。现今关於它已有不少影评,好的电影会继续在每个时代焕发生命力、产生更多影评,当然这些影评最终也不会取代电影、说不尽它带给人的震撼。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7 13: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