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 题:生活在乌市
新华社记者任沁沁 符晓波 贾娜
乌鲁木齐,云淡风轻。
大巴扎的安宁与波动
来自广西桂平的何勇全,在新疆国际大巴扎广场前为妻子和女儿拍照。
做大米生意的他,每年通过新疆口岸输出1万吨大米。“一年往返新疆广西二十来次。这里的市场大,利润高,空间广。”何勇全说。
何的妻子女儿是第一次来新疆,脸上挂满兴奋与好奇。
看着7岁的女儿在广场上来回奔跑,何勇全没把她叫到身边。“这里很安全。”他说。
离他们不远,大巴扎商户海丽切的眼睛,追随着小女孩快乐奔跑的身影。
“多漂亮的姑娘。”海丽切说。这位48岁的维族大姐在大巴扎开店已有十多年。
“最近生意一般,我一天很多时间都闲坐在这里,看广场上的人。”她说,“7·5”事件以前,每个月收入多达十几万,后来生意不如以前,眼看境况慢慢好转,恢复到六七万每个月了,却发生了“6·26”事件,上个月出现了亏本。
卖着各色围巾和少数民族化妆品的回族妇女杨婷玉,也尝到游客稀少的苦。“因为开在大巴扎广场,店铺租金每年高达二三十万,现在每个月亏损七八千。”她说。
大巴扎商户回族女孩于瑞不久前在淘宝上开了一家小店。“网店的行情应该不会因外界环境受到太大波动。”她说。
南门的回忆和未来
乌鲁木齐南门永和北巷的惠东杂货商店里,48岁的王颂良和老婆在门口嗑着瓜子唠嗑,午后的阳光照着,十分惬意。
这条宁静的小巷,距离四年前“7·5”事件发生地不到400米。
王颂良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灰色的日子。2009年7月5日下午,他接到去上绘画课的大儿子电话,说乘坐的公交车被砸,脖子被割破,流了一身血。
电话还没挂,王颂良已经飞身骑上摩托,冲向人群聚集的地方。然而,儿子找不到了,电话也失联了。
“心都要死了,好像万箭穿过。”直到晚上十一点多,王终于接到医院电话,儿子已被送去救治。
痊愈后的大儿子,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但更加发奋地读书,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
让王颂良夫妇俩骄傲的是,小儿子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定向培养的学生。“苦日子快熬过去了。”
23年前,王颂良和新婚妻子从安徽来到新疆,尝试不同生意,最后落脚在乌市背后的一隅。
“暴力事件的策划和参与者,只是一小部分无知者,这里的大部分人都是好人,都希望过平静的日子。”他说。
“尽管还租着房子住,我还是喜欢希望孩子回来发展。”王颂良准备再努力努力,给儿子们买房。
片警的付出与得到
30岁的岳超群是乌市繁华地带人民剧场、南门一带的辖区民警。不久前,他刚和同事们一起,为辖区居住在棚户区和出租屋的少数民族群众集资买了两头羊,让每天吃红薯土豆的他们,也能不时吃点肉补补。
“他们都希望日子过得好点,但缺乏经营生存的策略,大部分只是批发点便宜水果,在大街小巷摆摊,卖一斤赚几毛钱补贴家用。”岳超群说。
于是,民警们在日常执勤、安保之余,经常组织一些居民大讲堂,给居民培训如何应聘,通过劳动获得更好的岗位。
他说,虽然言语上不一定相通,但只要真正为居民着想,就能获得认同感。
2005年从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岳超群就如愿成为一名警察。经历过北京奥运会安保、“7·5”事件等的历练后,他选择成为基层片区警官。
这块居住着1700多户常住人口、400多户流动人口的区域,人员构成复杂,管理难度较大。
在岳超群和搭档们的努力下,如今社区秩序井然,一片祥和。
社区里卖水果的张福玲一家来自河北沧州,2000年来到新疆。
“过去这一带果蔬摊常常被偷,现在民警们为巷子安装了摄像头、卷帘门,平安多了。”张福玲说。在社区民警的帮扶下,女儿当上了厨师,家里刚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日子挺美。
岳超群是个工作狂。每天一早出门巡逻,顾不到吃早饭,工作不久就得了胆囊炎。
南关派出所一层大厅办理居留证的女孩,开始天天给他带早饭。
后来,女孩成了他的妻子。现在,他们的儿子已经出生30多天了。
不过,第三届中国-亚欧博览会2日开幕后,负责社区安保的岳超群已经连续多天没回家了。想念孩子的时候,他就掏出手机,看看孩子眯着眼微笑的样子。(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