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拉巴特10月27日电随笔:摩洛哥的看车人
新华社记者蔡施浩
时隔4年半,记者重返摩洛哥的第一天,在分社所处街区的拐角处,无意中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他是一名看车人。不知道他叫什么,但每次见到都会互致问候,他仅会的一个中文词“摩洛哥”还是我教的;他清瘦的模样未曾改变,岁月已无法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再刻痕迹;一年四季,套着蓝色大褂,却也干净。他的地盘也就停个十来辆车,因此大部分的时间他都闲着,每次路过,见他不是跟人聊天,就是在小瓦斯炉上煮茶喝。席地而坐,中午一个面包,一杯薄荷茶,斑驳的阳光透过树叶映照着他,金灿灿的一脸满足。
拉巴特市内约一半的停车场是机器售票,另一半是人工值守。每个看车人都有自己的地盘,多则几十个车位,少则十来个。还有些生活没有出路的人,从中发现了生机,在办事机构附近的郊区马路或胡同里摆上几块石头,占上地盘,自动入职成为看车人,警察也不过问。
论及收入,看车人是清苦的。停个一两小时,一般给两三个迪拉姆(1迪拉姆约合0.75元人民币),晚上略贵些。粗略计算,看车人的收入应该够不上摩洛哥的最低工资(每月2800迪拉姆约合2100元人民币),何况还有一家老小。
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的门口没有正式车位,其右侧的胡同就成了停车场,在这里摆石头占位的是一位年过花甲的看车人。老人身材魁梧,慢条斯理,还戴副眼镜,怎么看都不像看车人。每次见到熟识的中国司机,他都会主动问候,甚至指挥其他方向的车辆停车让行。随着到中国大使馆办签证的人与日俱增,驻泊车辆自然越来越多,老人一到签证日就忙得不亦乐乎。
这种看车人是不给停车票的,他们没有票据也不上税,也不太在意停车人给多给少。大家都习惯了这种随意,停车人高兴时多给点,零钱不够时少给点也行,生活原本就无需那么较真,轻松就好。
车多了,自然停不下,于是马路两侧出现了并排停车,没有看车人的调度,里排的车“插翅难飞”。有些停车人索性将钥匙扔给了看车人,自己三步并作两步去办事,乐得省心。碰上短时停车,即使停在了不该停的地方,只需和停车人打声招呼,他自然会多加照顾,不会引来纠纷或贴条。(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