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9|回复: 0

一个文学、审美和艺术的大湾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1 04: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3一個文學、審美和藝術的大灣區.jpg

  图:粤港澳大湾区为学者提供更广阔的文学艺术交流平台。图为「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研讨会」与会者合照/资料图片

  所谓「大湾区」涵盖了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省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九个市,它所涉及的战略规划建立在这些城市相互联通、合作的基础上。所谓「大湾区文学」的概念也呼之欲出,与此整体布局相配合,期待把经济上的共赢延伸到文化、文学层面,充分发挥其文化地理相近相亲的优势。

  早在二○一七年五月下旬,「港澳青年文学研讨会」在广州开幕,与会学者就专门讨论过在文学上实现大湾区叙述的可能性。当时,花城出版社设立了一套名为「香港文学新动力」的丛书,着力向内地读者推介优异的香港青年作家,具体包括唐睿的小说《脚注》、谢晓虹的小说集《雪与影》、陈苑珊的小说集《愚木》以及麦树坚的散文集《琉璃珠》。《香港作家》总编辑蔡益怀在向读者介绍这套书时便谈到,香港作为一个文化场域,在谱系和形态上都极为复杂,「从来不是一句话可以形容的城市」。因此只有借助这一本本书的导引,我们才有可能抽丝剥茧那般逐步体悟到香港文学的内部肌理和丰富内涵。二○一七年的这次会议难得地使来自港澳的作家,以及青年作家与前辈作家汇聚一堂;它提出让文学史的叙述、文学的阅读和批评跨越行政区划,容纳新角度和新活力,更主要的则是形成崭新的文化空间,增进作家作品跨区域互动。

  从这个面向来看,「大湾区文学」与当下南方常常听到的提法如「粤派」、「闽派」不可等同视之。後者希望充分运用地区资源打响自己的招牌、扩大话语权和影响力,使本地作家与批评力量集合在一起;前者则不存在一个整体一致的框架体系。一方面,内地与港澳在文化层面的交流尚显不足,即便海外华语文学的学术研究时兴多年,但一般读者对港澳地区尤其中青年作家及其作品不甚了了,不同地域的作家之间也没有建立起相互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内地、香港、澳门在文学发展的脉络上有各自不同的时间节点、历史议题和发展方向,如果用一个过大、过於抽象的体系加以论述,反而遮蔽了它们各自复杂的纹理、特性,减少了彼此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机会。

  二○一八年六月香港《香港文学》、广州《作品》、深圳《特区文学》也在深圳举办以「大湾区文学」为题的对话。这种代表性文学杂志的对话显然别有意趣,遗憾的是从有关报道来看,他们没有从编辑、办刊、设计、规划的角度深入展开讨论。《作品》是内地较早开始推介九○後作家的杂志,且不无开创性地运用了九○後推荐九○後、九○後评论九○後的方法来引入作品、进行评介。今年《香港文学》也开始把关注点转移到年轻作家身上,开设了九○後栏目,可见两地在办刊的想法与举措上有不少共同话题。再者,评上「中国最美期刊」一直教《作品》引以为傲,而香港的文学杂志在美术设计方面亦不遑多让,《字花》屡次改版,不断寻求最好的版式,创新更吸引眼球、方便阅读的设计,《声韵诗刊》除了在内容上教中英文双语文学同台演绎,也在设计上费尽心思,近几期封面画作皆出自艺术家之手,诚意十足。回到这场会议来说,它提到的文化同源、血脉相连的说法的确言之有理。譬如以粤语写成的文学作品就能在「湾区」较快流传开来。香港文坛早期便流行三及第文体,也就是在同一篇文章里灵活混用文言文、一般书面语以及粤语方言,而後来进一步用粤语写成的诗歌和小说等作品皆不在少数。二○一七年被邀请出席「港澳青年文学研讨会」的香港本地前辈作家饮江,就是擅长用粤语口语写出浓厚韵味的诗人。马家辉结合香港历史以粤语写成的长篇小说《龙头凤尾》也在内地市场取得了不俗成绩,获多个评奖的肯定。而在这场会议上有关「国产芯片」的提法,我以为的确与「大湾区文学」的概念不甚兼容,反而是在文化的开拓与交流上缺乏自信的表现。一如前述,作为一个跨地域的文学空间,它不是对外寻求芯片一致的产品从而将它们集合起来,而是强调界限的跨越与重置、差异的对话与共存。就艺术创作而言,倘若没有陌生、新鲜的因子介入,技艺将渐次为套路所覆盖,观念亦愈加僵化、陈旧。香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桥梁」也好「补给站」也罢,只会加快其自身文化的发展,同时间让杰出的中国文化从「大湾区」这个展示平台进一步走向世界。

  去年十一月,「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此次会议除了继续研讨「大湾区文学」的可能性,也正式设立了大湾区首个文学工作坊,为发展成为先进的、国际化的文学艺术交流平台打下基础、摸索具体的机制,葛亮、蒲荔子、阿菩等成为首批入驻的作家。香港代表性作家葛亮的作品研讨会也在这次活动中举办。此外这次会议也在学术研究层面提出了当下的港澳文学的重要性,让人们看到在政治、地理的指向以外,如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所指出:「还可能存在一个文学、审美和艺术的大湾区」,藉此展开「新的经验、新的生活,那些不被辨识的经验和无名的经验」。我想,这便是新创一个文化空间最有价值之处。

  在我看来,「大湾区文学」出自地域规划却又不是全然地域化的,它应当是一个开放式的文化空间,读者将以更加包容的心态重访各不相同的艺术发展传统,发掘有价值的作品;作家也在跨区域交流中获取灵感、带动艺术新变。它一边鼓励我们提高阅读「他者」的能力,又一边鼓励来自不同背景、不同方言的人们去讨论、创作能够真正走向更广阔空间的作品。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9 22: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