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12|回复: 0

培养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是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12 07: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9月8日至9日,第四届太和文明论坛教育文化分论坛成功在线上举行。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柬埔寨等国的职业教育专家学者、院校代表、企业家代表,围绕“构建未来人才职业图谱”主题,就职业资格框架、后疫情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评价与微证书、职业教育政策协调与跨国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者一致认为,疫情期间各国职业教育所采取的应激性改革措施,为今后的系统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鲜活经验。在后疫情时期,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供给侧需求,开展多边合作,培养高质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是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也给产业人才供需两端带来新变化、新挑战。世界职业院校与应用大学联盟主席、澳大利亚职业院校院长委员会(TDA)首席执行官Craig Robertson认为,疫情导致各经济体经济活动明显萎缩,加之新技术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各国应在未来4-5年的时间内重点考虑如何举办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填补人才缺口。同时,加大对中低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要关注培养未来职业人才的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迎接未来职场挑战的素质。疫情期间,各国职业教育教师也面临在线教学新挑战。天津城市职业学院财经与艺术系主任、中国-新西兰职业教育示范项目研究员高扬认为,疫情使线上教学从教学辅助手段变为了主要手段。一线教师在适应新教学模式之后,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学生的在线学习和其他自主学习行为都应当纳入学习达成度进行考量。柬埔寨国家技能培训学院院长Yok Sothy、日本滋庆学园的加藤洋介、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职业与成人教育处处长王东江等也分别介绍了所在国家和地区在疫情期间解决师资培养、在线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有益做法。

教育文化分论坛还讨论了中国建立职业资格框架的可能性。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前公使衔参赞马燕生认为,中国职业资格框架的建设可以借鉴欧洲的经验,尊重各种学习形式的成果,促进学习者和劳动者终身学习和跨国流动,通过职业资格框架的具体设计,清晰地向社会各部门传递信息,即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求职者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如何调整教学培训内容,等等。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前秘书长刘京辉认为,中国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机制体制的问题,也要解决社会共识的问题,此外还应考虑与国际资历框架对接。这有助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教育和培训的合作,实现教育和培训资历与学分的互认和转换。

新西兰毛利大学土著创新中心教授John Clayton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赵志群重点讨论了新西兰微证书改革与职业教育评价技术。Clayton认为,新西兰微证书和中国推出的“1+X”证书的侧重点非常相似,这两种证书都肯定了学习者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几个重要方面上达到的某些具体标准,其对技能的认证,有助于扩展现有资历体系的深度,同时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要使证书获得国际认可,必须参照国际标准,保证培训透明度,使职业技能培训与国际框架下的学习成果相符,使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程序与国际通用方法相符。此外,为了保证认证质量,需要确保评估的一致性,以弹性的评估方法来收集适当的能力评价标准。赵志群教授认为,“1+X”证书建设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确保这一改革的成功必须保证对X证书评价的科学性。高质量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信度、效度、区分度和客观性,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和对能力水平的评价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值得注意的是,标准化测验不适合职业教育甚至会阻碍创新发展,“1+X”的评价体系应当根据不同的证书内容建立对应的评价模型。

与会代表还讨论了中外职业教育合作的有关话题。柬埔寨国家技能培训中心国际合作部主任Chrea Sesokunthearith表示,希望能与中国探讨建立职业资格等级互认的机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副主任、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宋凯介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在亚洲、非洲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了大批的矿业项目,聘用了合作国本土员工近50万人。在后疫情时期,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供给侧需求,开展多边合作,培养高质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是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系主任、副教授杨钋结合国家技能形成体系研究,对中国参与“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多边合作提出建议。杨钋强调,中国开展职业教育对外合作,必须充分考虑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特殊性,为了加速多边技能合作,可以考虑将我国在地方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多种多样的政校企合作模式率先推广出去,尝试在东道国的区域层面建立起由地方政府协调的技能投资模式,形成富有吸引力的跨境职业教育的实验区。

太和智库首席文化学者顾伯平表示,教育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大众利益连接最为直接的重要教育类型。依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注意力集中于研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是中外教育人文交流中最为急迫、也最为有效的方向。太和智库常务理事、完美世界教育副总裁杨昊介绍,与会者达成三点初步共识:一是疫情与新技术叠加作用,带来了全球范围的经济变化和产业调整,也催生了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二是建立职业资格框架是多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通行办法,也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三是各国职业教育应当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加强合作。与会各方将在今后持续共享合作信息、共创合作机会、共赢发展机遇。

“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我们将积极实施创新人才交流项目,未来5年支持5000人次中外方创新人才开展交流、培训、合作研究。”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6年来,受到国际普遍欢迎,但在中国参与全球化治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却时常遭遇国际化人才不足的窘境。

国际化人才是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资源

什么是国际化人才?有专家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当拥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市场规则,掌握国际商务语言,具备国际化领导力;有专家建议在国际化人才竞争中,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开发要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对外开放新形势新需求,符合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新角色新定位,符合“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的新挑战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则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国际化人才需具备的基本要素进行了清晰界定。”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赵丽君把新时期国际化人才的特质归纳为一个金字塔形结构:

首先,金字塔的根基部分是中国故事、中国智慧。国际化的实质是国际化规律和国情相结合,是“和而不同”。因此,深谙国情文化是第一位的。我国国际化人才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深入了解国情,能够从五千年中华文化、中国故事中汲取中国智慧;其二是具有世界性眼光和历史性眼光,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国际化人才必须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长远的历史眼光,才能在全球层面看待审视形势和问题,才能具有在国际社会自主设置议题、主动发声的胆识和魄力,才能够担当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重任;第三是精通外语,掌握专业,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顺畅沟通是国际合作的基础,必须熟练掌握外语,兼具跨文化沟通和国际化运作的能力,才能克服沟通障碍,理解对方文化并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来诠释中国的所思所想所为;第四是熟悉国际规则、具有扎实的区域国别知识。在推进全球化进程中,只有熟悉国际规则,了解对象国国情,才能采用恰当的方式,在文化冲突之间找到彼此的相同点,用对方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自我诉求,争取对方支持,才能掌握主动权和发言权,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第五是塔尖部分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国际化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在全球性问题上专业视野宽阔,能够创新性地突破地域、文化的局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新方案。

“一带一路”的瓶颈不是资金,也非技术,而是人才

人才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决定一国兴衰存亡的关键。中国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而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更是捉襟见肘,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扶持及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

有专家指出,我国海外投资起步较晚,企业不熟悉国际市场、普遍缺乏海外投资经验。前几年,“不差钱”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往往将注意力放在打价格战上,“拍脑袋”决定,普遍缺乏足够的并购经验和整合被并购企业的能力,导致并购项目失败和投资损失的案例不在少数。同时,我国会计师、律师、税务师等中介机构发展程度低、风险评估能力弱。通晓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商事争端解决等法律知识,同时又具有优秀的外语表达能力的高层次法律服务人才严重匮乏。所以,最关键是由什么样的人去面对风险,把控风险。“一带一路”战略的瓶颈不是资金,也非技术,而是人才。

我国国际化人才队伍与预期有较大差距,结症在哪里?一是国际化人才资源严重短缺。经济“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海外市场开拓由于缺乏懂外语、懂技术、懂管理、懂国际运作的国际化人才,以至于在市场开拓、研发设计、商务谈判、项目管理等过程中受到制约。文化“走出去”和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由于缺乏国际化人才,导致优秀作品对外传播受到制约、国家话语权薄弱等问题严重;二是现有国际化人才知识结构单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起步晚,院校教育专业设置与国际化素养培养相脱离,外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偏重技能性训练,在人文社科知识系统化掌握方面欠缺。无论是外语专业还是其他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大多止于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掌握对象国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素养,对于国际通行规则、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世界政治经济的走向等整个国际生态的了解和掌握也很欠缺,尤其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出发,从当代中国现实状况出发,做出不同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的理解与判断,更是软肋;三是国际资源引进力度不足。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与国际合作有待加强。引进国际化人才的观念滞后,引进动力不足,如何了解、评价、甄选国际化人才是目前的主要困扰之一。

由国家商业部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人才研修班吸引沿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不同于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家门口”的对外开放,“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开放是走到“别人家”、走向世界的开放。从人才角度而言,“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不仅需要开放的视野、开放的理念,更需要开放的对象、开放的策略。

有专家指出,以往我们吸引、引进外国的资本、技术、信息和人才,目的是为我所用,而“一带一路”突出互利共赢。我们不仅要开放门户,把外国的人才、智力、技术“请进来”,也要“走出去”“走进去”,让我们的人才、智力、技术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我们不仅要吸收外国优秀人才、智力和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我所用,而且还要把中国优秀人才、中国智慧、中国技术、中国经验传播到海外;我们不仅要让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创业发展的“热土”,还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给外国资本、技术、人才提供市场、增值发展的中国机会,最终实现从“集聚全球人才”向“发展全球人才”的战略转变。

为此,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要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安排,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专与博”的关系,进一步推动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型,秉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理念,将国际化作为通识教育的必修内容,使学生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影响和贡献有均衡的理解,并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培养具有跨文化素养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为具备国际事务洞察力和处理能力打下扎实基础;要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坚持培养“外语+”人才。为国际化人才持续充电提供良好的平台和保障。通过继续教育,更新优化在职人员知识结构,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补充外语能力和国际化素养,推进“外语+”人才培养,实现现有专业人才、外语人才向国际化人才转型,加快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以我为主”,搭建国际化人才交流合作平台。让全球的人才都为我们国际化来服务。通过打造共享国际国内经济、贸易等各行各业的人才共享平台,重视人才引进,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实现国际化人才互联互通。

根据 新华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18 01: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