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72|回复: 0

培养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是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30 07: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近日,第四届太和文明论坛教育文化分论坛成功在线上举行。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柬埔寨等国的职业教育专家学者、院校代表、企业家代表,围绕“构建未来人才职业图谱”主题,就职业资格框架、后疫情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评价与微证书、职业教育政策协调与跨国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者一致认为,疫情期间各国职业教育所采取的应激性改革措施,为今后的系统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鲜活经验。在后疫情时期,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供给侧需求,开展多边合作,培养高质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是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也给产业人才供需两端带来新变化、新挑战。世界职业院校与应用大学联盟主席、澳大利亚职业院校院长委员会(TDA)首席执行官Craig Robertson认为,疫情导致各经济体经济活动明显萎缩,加之新技术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各国应在未来4-5年的时间内重点考虑如何举办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填补人才缺口。同时,加大对中低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要关注培养未来职业人才的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迎接未来职场挑战的素质。疫情期间,各国职业教育教师也面临在线教学新挑战。天津城市职业学院财经与艺术系主任、中国-新西兰职业教育示范项目研究员高扬认为,疫情使线上教学从教学辅助手段变为了主要手段。一线教师在适应新教学模式之后,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学生的在线学习和其他自主学习行为都应当纳入学习达成度进行考量。柬埔寨国家技能培训学院院长Yok Sothy、日本滋庆学园的加藤洋介、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职业与成人教育处处长王 东江等也分别介绍了所在国家和地区在疫情期间解决师资培养、在线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有益做法。

教育文化分论坛还讨论了中国建立职业资格框架的可能性。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前公使衔参赞马燕生认为,中国职业资格框架的建设可以借鉴欧洲的经验,尊重各种学习形式的成果,促进学习者和劳动者终身学习和跨国流动,通过职业资格框架的具体设计,清晰地向社会各部门传递信息,即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求职者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如何调整教学培训内容,等等。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前秘书长刘京辉认为,中国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机制体制的问题,也要解决社会共识的问题,此外还应考虑与国际资历框架对接。这有助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教育和培训的合作,实现教育和培训资历与学分的互认和转换。

新西兰毛利大学士著创新中心教授John Clayton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赵志群重点讨论了新西兰微证书改革与职业教育评价技术。Clayton认为,新西兰微证书和中国推出的“1+X”证书的侧重点非常相似,这两种证书都肯定了学习者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几个重要方面上达到的某些具体标准,其对技能的认证,有助于扩展现有资历体系的深度,同时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要使证书获得国际认可,必须参照国际标准,保证培训透明度,使职业技能培训与国际框架下的学习成果相符,使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程序与国际通用方法相符。此外,为了保证认证质量,需要确保评估的一致性,以弹性的评估方法来收集适当的能力评价标准。赵志群教授认为,“1+X”证书建设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确保这一改革的成功必须保证对X证书评价的科学性。高质量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信度、效度、区分度和客观性,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和对能力水平的评价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值得注意的是,标准化测验不适合职业教育甚至会阻碍创新发展,“1+X”的评价体系应当根据不同的证书内容建立对应的评价模型。

与会代表还讨论了中外职业教育合作的有关话题。柬埔寨国家技能培训中心国际合作部主任Chrea Sesokunthearith表示,希望能与中国探讨建立职业资格等级互认的机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副主任、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宋凯介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在亚洲、非洲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了大批的矿业项目,聘用了合作国本土员工近50万人。在后疫情时期,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供给侧需求,开展多边合作,培养高质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是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系主任、副教授杨钋结合国家技能形成体系研究,对中国参与“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多边合作提出建议。杨钋强调,中国开展职业教育对外合作,必须充分考虑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特殊性,为了加速多边技能合作,可以考虑将我国在地方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多种多样的政校企合作模式率先推广出去,尝试在东道国的区域层面建立起由地方政府协调的技能投资模式,形成富有吸引力的跨境职业教育的实验区。

太和智库首席文化学者顾伯平表示,教育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大众利益连接最为直接的重要教育类型。依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注意力集中于研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是中外教育人文交流中最为急迫、也最为有效的方向。太和智库常务理事、完美世界教育副总裁杨昊介绍,与会者达成三点初步共识:一是疫情与新技术叠加作用,带来了全球范围的经济变化和产业调整,也催生了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二是建立职业资格框架是多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通行办法,也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三是各国职业教育应当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加强合作。与会各方将在今后持续共享合作信息、共创合作机会、共赢发展机遇。


培养专业人才,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与各高职院校一起合作。北京交通大学充分发挥轨道交通领域学科优势与特色,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高速铁路专业人才的需求,“订单式”培养铁路建设、运营及管理人才,深入做好轨道交通培训任务,为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有力支撑。

校企协同,研究精细化培养方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与国内企业签署“一带一路”国际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共同致力于为东非铁路网建设培养本土化人才。派出多名教授进行实地考察,充分了解当地人才需求实际状况。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组建师资队伍,为学生配备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在培养过程中随时保持沟通、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培养质量。

精心组织,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2016—2018年招收肯尼亚学生100名,分三批到校参加铁路相关专业本科学习。打破校内院系、专业之间的界限,统筹校内优势专业课程,建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既培养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又培养系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表达能力。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增强实践能力,依托校内轨道交通相关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资源,注重对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通校内外实训资源,积累实操经验,依托“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等平台,与国内不同区域的轨道交通类教育与培训机构以及5所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展合作,建立专门的培养与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机车维护与检修、熟悉客车装置等长达一年时间的实训。

厚植优势,构建专业化培训体系。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校曾专门为“坦赞铁路”培养近200名专业技术人才,并先后派遣20余位教师赴当地任教及承担相关培训任务。在服务当前中国铁路“走出去”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轨道交通领域教育培训“历史长、门类全、条件好、经验多”优势,围绕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两个领域,与国际行业组织及国内行业单位合作,构建轨道交通行业培训体系,面向全球轨道交通行业提供培训规划咨询、行业标准研究、技术创新交流和知识技能传递等专业服务。承担国内政府部门和企业,以及国外政府及教育机构委托的铁路涉外培训任务,已为非洲坦桑尼亚、肯尼亚等8国,亚洲印度、巴基斯坦、泰国等14国,南美洲巴西、秘鲁等国,进行普速客货混行铁路、重载铁路、高速铁路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培训,精心设计课程,切实完成培训目标。

民心相通,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为来华学习及参加培训的学生开设汉语、中国文化、中国概况等方面的课程,并安排留学生入住中国家庭,全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风土人情,努力培养了解中国、热爱中国的文化使者。大力开展文化交流,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传播友谊,带领学生参观铁路博物馆、走访轨道交通企业,组织学生参加“感知中国——无人驾驶”社会实践活动,举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活动等,使留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每两年举办一届国际文化节,打造集世界文化展示、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教育推广为一体的品牌,目前已举办八届。组织开展“方舟之旅”活动,2012年至今已开展29期,搭建中外学生校园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平台,通过形式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多元文化氛围中增进交流理解,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肩负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人力与技术支撑,推广技术、服务、标准与理念,推进示范项目建设等重要使命。日前教育部等8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的任务要求。服务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高职院校要按照新的任务要求,针对跨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制度与教学设计,并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将跨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职业技术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跨文化教育在发展取向上,不限于通常意义上的外语教育和跨文化培训,同时更重视成为跨文化人的经历过程,培养学生通晓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增强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能力,将跨文化能力作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培养学生在熟练掌握本领域本行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基础上,通晓有关国家当地语言,把握世界格局,通晓国际规则,了解和熟悉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法律、人文风情、地理环境等,适应工作和生产环境,适应不断变换的跨文化经历,进而把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创造性地运用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要探索跨文化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策略,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知识结构和跨文化视野的双语双师队伍,定期组织选派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察,形成适应跨文化教育需要的教学团队、翻译团队、管理团队。

第二,完善跨文化特色专业教材建设,优化课程设置。

开展跨文化交流,筑牢语言关非常重要。但仅从语言学角度关注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异国环境的适应问题,不能满足获得跨文化经验的需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跨文化教育的不足,可根据不同学科特色、学生的专业性质以及“一带一路”国际交流的需求,编写职业院校的适用教材。探索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改革,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强化听说能力,突出专业应用。推进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应用,创新跨文化教育教学模式,打造“一带一路”语言文化类课程,开设阿拉伯语、俄语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选修课程,使学生多方面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礼仪规范、民风民俗、法律制度等。根据“一带一路”建设需求,调整跨文化教育主题,开发多元文化通识教育内容,如丝绸之路历史沿革、贸易和人文交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在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密切关系的“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学科专业,建构跨专业跨学科交叉课程,探索“语言+专业”模式培养,适当增加国际知识与国际文化等内容比重,打造“一带一路”精品课程。

第三,加强“产学结合”,创设跨文化学习环境与交流平台,拓展跨文化实践活动。

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积累和锻炼,这就要求跨文化教育必须进入职业工作现场,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相应的教育。跨文化教育的课程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着眼于蕴含在行动体系之中的实践知识的构建。课程结构既考虑到学科体系的要求,又关注行动体系的要求,做到知识结构与践行能力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生主动对知识的构建并与工作过程中的行动相融合,来完成跨文化能力的发展。要注重在跨文化的场域中探索改革教学方式。例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外语网络视听中心、国际文化情境仿真室等,通过教师交流和学生交流,以多种形式加强跨文化理解沟通。还有学校成立“一带一路”学生社团,举办“一带一路”相关讲座、研讨会、开展调研等活动,组织和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分融入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行动中去。在学生指导上,改变忽视学生观察社会、与人交往能力培养的现象,通过针对性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丰富体验式和互动式方法,使学生增强倾听、观察、解释、分析、评价和相关的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

第四,打造来华留学生教育品牌专业、品牌课程。

随着“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合作办学推进计划、师资培训推进计划、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的实施,要依托高职教育的独特优势,开发多种语言教授的课程体系和学位课程,打造来华留学生教育品牌专业、品牌课程,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要借鉴“鲁班工坊”办学模式,与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与已经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业务的中资企业合作,为国际合作项目和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相关技术服务支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融入中国文化特色,参照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课程标准、资格证书标准,研制国际化的专业教学标准,使更多人了解中国职教,认可中国技术,应用中国产品,学习中国技能。同时,总结与推广跨文化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跨文化适应与管理经验,创新职业教育国际化服务项目,为学生海外实习交流创造条件,推进双向留学。

第五,重视开展高职院校跨文化教育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各国在政治、历史、经济、民族、文化等领域差异显著,急需大量科研成果来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深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宽广的平台和更加务实的举措,突出探讨高职跨文化教育的特殊性和内容结构,打造若干个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跨文化教育重点院校。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定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资源优势,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跨文化教育研究,包括人才培养规格、办学条件、教学形式、教材建设、评价方式、实践基地与研究平台建设、督导评估等,探索支撑高职院校跨文化教育运行保障机制,推动高职院校跨文化教育的长效开展。

根据 中国经济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18 01: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