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21|回复: 0

中国最富经济学教授:身家65亿 投资20家企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4 16: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腾讯娱乐

   他是一位经济学教授,与张五常、樊纲等人关系密切,甚至曾帮他们“理财”。

  他控制着结构复杂的投资集团,投资近20家企业,以65亿身家跻身胡润百富榜。

  他在学者与投资人两个身份之间自如转换。现在,他梦想专心做回学者,但已经骑虎难下。

中国最富经济学教授:身家65亿 投资20家企业1

中国最富经济学教授:身家65亿 投资20家企业1


   “我准备再过两年就退休。”2012年8月9日,深圳君悦酒店33层咖啡厅,58岁的史正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脸上深深的皱纹间写满沧桑,“2008年以来,我做得有点累。”

  史正富是一位经济学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与张五常、樊纲、张军、林毅夫、张维迎等中国经济学界红人交往甚密,甚至帮他们中的一些人打理富余资产。

  他同时还是一位“神秘”的生意人、超级富豪,拥有至少12年私募股权投资史,其间投资了山东中轩、古井贡、奇瑞汽车等19个项目,自称操盘资金规模超过35亿元人民币。2008年他在胡润百富榜上的财富为15亿元,3年后这一数字跃升至65亿,他因此被称为“最富教授”。

  就在接受采访前三天,他间接持股26.6%任第一大股东的南大光电,以“2012年以来最贵发行价”66元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当天暴涨近24%。以收盘价计,史正富与妻子翟立持股市值接近8.5亿元。

  史正富为何决定急流勇退?他是如何完成财富积累的?在“最富教授”的名头背后,他的经历映射出中国学界和资本圈怎样的独特现实?

  “我的理想一直是做个学者”

中国最富经济学教授:身家65亿 投资20家企业2

中国最富经济学教授:身家65亿 投资20家企业2


   在美国的八年成为史正富转型的重要时期。当时美国资本市场正经历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一波高潮,史深为周围的资本气息所感染,系统研究黑石等投资机构的发家史,当时的心情是“敬佩加好奇”。

  进入投资界并不在史正富最初预设的人生轨道里。他的故乡在安徽滁州来安县,其父曾在镇上开过小饮食铺子,每天早晨卖油条。

  1978年2月,24岁的史正富到复旦大学报到,此前他是江苏省军区的一名军人。他的班上一共有62名同学。史的专业是政治经济学,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选择,“当时中国的经济学,只有政治经济学”。读完本科、研究生,史正富留校任教。

  “史正富是个聪明、活跃,对经济学痴迷的人。”他的同班同学、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张晖明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称,“当时复旦大学学生会的黑板报比赛非常有影响,经济系多次夺得第一,史正富是积极参与者。”

  读书期间,史正富一度表现出研究经济学的天赋和造诣,他的论文多次在权威学术期刊《经济研究》发表,并曾获得1988年度孙冶方奖(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中国本科生们用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2版,即由尚在读研究生的史正富和导师蒋学模共同编著。史正富调整了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以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活动阐述政治经济学体系。

  “史正富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少数几个青年教师之一,前卫、活跃,任何东西都不接受现有说法。”经济学家张军说,他比史正富晚四年考入复旦大学,日后与史成为好友兼同事。

  “我的理想一直是做个学者,组织一批人,研究中国的制度变迁,拿几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史正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命运却被不可控的力量,推向另一个方向。

  1987年,史正富到美国留学。在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拿到经济学博士后,又在马里兰大学攻读社会学,本想学成回国继续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却因故未能成行。

  在美国的“八年抗战”,是史正富职业转变的重要时期。

  1987年到1995年的美国资本市场,正经历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第二波高潮,1989年KKR收购RJR纳贝斯克公司等经典案例,带动了美国股权投资“杠杆化”热潮。

  史正富深为周围的资本气息所感染。“国内第一个知道巴菲特的肯定是我,上世纪80年代我就把他的投资史倒背如流了!”史正富激动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美期间,他系统研究了黑石、KKR、摩根士丹利以及高盛等投资机构的发家史,当时的心情是“敬佩加好奇”。

  据史正富称,他还曾在美国劳工部研究局做了一年研究助理,“也在社会上教些书”,并与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交往密切。这个赫赫有名的留学生组织,网罗了包括林毅夫、钱颖一这类当时在美留学、日后成为中国经济学界标杆的人物。对学界和企业界都有接触的史正富,成为这个关系网里的“美国接待站”。史正富说,“当年冯仑去美国,也是我接待的。”

  "验证下经济学理论的可靠性"

  当时复旦大学教师圈之外的一些"有钱的学者",如樊纲、张五常等,也曾把富余的资金交给史正富打理。复旦大学一位熟识史正富的人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史当时给大家的回报承诺是"四年翻番"。

  1995年终于回到国内时,史正富发现"学界风气已经大变,很多潜心做学术的人都下海了"。在几个同学的怂恿下,他也跃跃欲试,想"通过实践,验证一下经济学理论的可靠性"。

  他和同学一起创办了华夏西部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华夏西部),最初想做企业咨询。"这是我的长项,美国大公司怎么运作,我都很清楚。"这是史正富一贯的自信,"美国资本加中国机会,这是多好的想法!"

  现实却告诉他:好想法还要有现实的土壤。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国企正陷入困境,企业改制在摸索中前行,民营企业刚刚起步,中国企业家或"企业官员"们,大都还没有引进国际服务和资本的意识与需求。

  "花了一年半时间,帮一家中国企业谈美国的投资,1亿美金的项目,合同都签了,最后中国公司说不要这个钱了,我们白忙活一场。"史正富说。

  咨询生意无疾而终,华夏西部开始尝试项目投资,这成为史正富涉足投资界的前传。安徽滁州信托投资公司和江苏华阳水泥厂,是此阶段史正富公开写入简历的两个项目。他还曾分别到这两个投资企业担任管理者。

  "水泥厂的投资并不成功。"一位史正富曾经的合作者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史正富管理水泥厂期间,清退了原来的管理层,这导致工人们围住他要打人。后来水泥厂转手,史正富投了7000万,只卖了4000万。"

  不过,史正富极少公开谈及其投资失败的一面,他更喜欢换个角度来强调自己的收益:"水泥厂的项目让我把企业财务知识和工厂管理流程都学到了。我现在看企业,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之后,史正富受《经济学人》杂志一篇文章的启发,在当时中国互联网的孕育期,快进快出投资了包括8848(中国最早的电子商务网站)在内的四家互联网公司,通过倒手迅速赚了一笔钱,填平了以前的债务。

  直到2000年成立上海天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并投资中轩生化,他的股权投资之路才正式拉开帷幕。

  史正富进入投资界初期时,PE这种私募股权投资方式(指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或者上市公司的非公开交易)才刚刚在中国萌芽。因为还没有规范和成熟的运作模式,早期PE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熟人和朋友。复旦大学的不少老师,都曾是史正富募资的对象。复旦大学一位熟识史的人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史给大家的回报承诺是"四年翻番"。

  当时复旦大学教师圈之外的一些"有钱的学者",如樊纲、张五常等,也曾把富余的资金交给史正富打理。史正富和张五常是关系要好的朋友,张喜欢摄影,史的办公室挂着不少张拍摄并签名的照片。

  史正富现任妻子翟立曾在福建教育电视台担任制片和主持人,翟在影视界的资源,也源源不断地被引荐给史正富。

  随着史正富的生意越做越大,很多机构投资者也成为他的募资对象。在同华投资集团的官方网站上,声明同华基金的资金来源中,机构投资占主要部分,包括多家大型国企和国有投资公司、大学基金会、专业基金会、知名海外投资基金以及其他各类企业的机构投资者。

  "凭直觉"投资了19个项目

  "史教授看项目凭直觉,"史正富的一位前同事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常教导我们,看一个企业能不能投,看它的厕所干不干净就行了。"

  史正富进军投资界,始于2000年出资650万元创办的上海天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日后更名为同华投资集团,并发展出数十家支脉公司,成为史正富资本运作的主要平台。

  据公开资料的统计,史正富夫妇拥有同华集团全部股权。在同华集团下面,还有大大小小各类公司,为史正富个人拥有或与翟立共同所有,这些公司有的在内地注册,有的在香港注册,还有一些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有些看上去名字很像或只有一字之差的企业,实际是两家独立注册的公司。利用这些公司之间股权套股权的复杂结构,史正富玩着几十个亿的资本游戏。

  "小公司,都是熟人,有个项目,大家就凑钱开始投。"史正富如此轻描淡写。

  他的第一个投资项目,是中国最大黄原胶生产企业、位于山东淄博的中轩生化。黄原胶被誉为"工业味精",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且用途极为广泛的微生物多糖。

  "一个搞生物的朋友介绍的项目,一看就很有前景。"史正富当时的合作伙伴刘亚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称,三个人合伙,于2000年初出资5700万元人民币,收购中轩生化40%股份并成为第一大股东。

  此后五年,中轩生化迅猛的发展速度证明了史正富的眼光。从投资初期逾1亿元的销售额、4900万的利润,到2005年逾6亿元的销售额、2.5 亿元的税前利润,中轩生化成为占据国内黄原胶市场八成以上份额的"牛企"。2006年,借助国际投资机构华平,史正富再次以2000万的极少资金,最终共持有中轩96%的股权。这次收购使其"教授投资者"的身份获得业界认可和赞誉。

  中轩生化一度成为史正富的财富之源。他曾对媒体表示,截至2010年,仅中轩生化的分红就有8亿元人民币。

  中轩生化之后,史正富又陆续投资了华菱重卡、浙江三星、南大光电、奇瑞汽车和古井贡等项目,其最近的一笔投资,是2011年斥资1.2亿元投资的安徽格瑞德液压挖掘机项目。

  "史教授看项目凭直觉。"史正富的一位前同事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常教导我们,看一个企业能不能投,看它厕所干不干净就行了。"

  史正富在PE界得到认可后,于2009年当选为上海股权投资协会首届理事长。这一协会由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华宝投资有限公司等13家股权投资机构发起设立,上海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彼时出席了揭牌仪式。

  从2000年初至今的12年间,史正富共操盘19个项目,运作的资金量超过35亿元人民币。不过,其中只有南大光电是唯一成功IPO(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司。也就是说,史正富的成绩单,在"低价买入股权-IPO上市-高价出手套现"为赚钱逻辑的私募领域,算不上出色。但是放在经济学界,他显然是"最会赚钱的人"。

  在获得资金和项目时,史正富的学者身份,为其完成了绝佳的信誉背书。彼时,经济学家在中国正受到电影明星一般的追捧。

  梳理史正富12年投资史,其选择的项目多集中在长三角一带,尤以故乡安徽居多。

  2003年,史正富斥资2.4亿投资了位于安徽马鞍山的华菱重卡、2007年又投资8000万获得位于安徽巢湖的奇瑞汽车2.5%的股权,2009年安徽亳州古井贡集团改制时,史正富又斥资4.6亿元拿下其40%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与家乡政商两界的密切关系,是史正富投资生意的重要脉络,其在华夏西部任职时,就曾在老家担任滁州信托总经理。

  安徽一位知情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安徽淮北市现任市长牛弩韬与史正富"关系非同寻常"。在史正富的众多饭局上,牛弩韬都是座上宾,而史在马鞍山和亳州投资时,牛恰在两地任职。

  史正富在安徽的另一个重要牵线人是原安徽省投资集团(简称安徽省投)总经理钱进。钱进2007年退休后,还曾到史正富的投资公司工作。对于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请求,钱进在电话中予以婉拒。

  不过,在史正富参与的几个投资项目中,看得到安徽省投的身影。而且安徽省投也是史正富投资项目所需资金的积极支持者。南方周末获得的一份双方的合作协议中,史正富承诺,若标的公司不能如期上市,将支付对方投资本金和等同于投资额8%的年收益。

  史正富给南方周末记者的说辞是,他最早投资华菱,是看中了其创始人刘汉如的能力,后来的项目,都是安徽方面"看我这个复旦的教授还有点本事,经人介绍,找上门来"。

  史正富另外一个熟络的官方投资合作伙伴,是上海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史正富的夫人翟立在浦东科委下属的浦东创新研究院担任副院长。这个由浦东新区政府批准、浦东科委设立的研究院,是非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其全资子公司上海浦创投资有限公司现执行董事长亦是翟立,正是该家公司后来操作了古井贡集团的大手笔投资。

  "虽然史正富注意维护和官方的良好关系,但他内心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并不刻意讨好官方。"史正富一位前同事这样评价称。

  史正富投资生意风生水起的十年,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十年。政策对转轨体制的决定影响,催生了大众对"权威解读者"的饥渴需求和绝对信任。于是,经济学家罕见地受到电影明星般的追捧,甚至有人可以在电影院里开收费不菲的讲座而台下座无虚席。

  在获得资金和项目时,史正富的学者身份,为其完成了绝佳的信誉背书。

  "去马鞍山,都是市委书记、市长出面组织听史教授讲课,很给面子。"史曾经的同事说。

  史正富曾在2003年投资了浙江天台一家特种材料生产企业,该企业负责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众多的投资者中选择史正富,是因为他气派很大,说话侃侃而谈,又是美国回来的。"

  据其介绍,复旦教授到天台的投资,县里非常重视,曾专门为这个项目新批了个"产业园",还以4.5万元一亩的优惠价格向史正富提供了近200亩土地,用于建设新厂房。

  也许是因为生意,也许是因为理想,史正富一直和学术圈保持着密切联系。

  2003年,他创办了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这个挂靠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校内注册研究机构,每年的研究经费和研究者的薪水,都由史正富个人支付。史正富还个人出资400万,在2007年组织经济学界出版了一套中国改革丛书,系统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验,这套书后来被全部翻译成英文出版,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

  资金链吃紧,"有点失控了"

  一系列麻烦,曾让同华投资的资金链一度非常紧张,另一位熟识史正富的知情人士对南方周末透露,2011年底,同华投资账面只剩下几十万现金。

  尽管12年间史正富投资了19个明星项目,但目前成功IPO的只有南大光电一家。此外便只有其2003年投资的华菱重卡,在7年后通过上市公司星马汽车实现间接上市。除此之外,2007年其投资的奇瑞汽车至今未能上市,史正富和合作伙伴神州学人为此签署的对赌协议也刚刚调整到2013年——如果奇瑞届时仍未上市,同华将面临溢价50%回购股权的资金压力。

  巧合的是,真正的滑铁卢,恰是中轩生化项目。这家他最早投资、曾让其颇有斩获的项目,却在2008年后,成为一只烫手山芋,至今仍因各种原因未能上市。

  "现在投资界的手法一般是大面积撒网,重点盯住一两个最有前景的项目,但史正富却喜欢重仓进入,一年也就投一两个项目,持股比例通常比较高,他寄望于一旦成功上市的可观回报率。"道杰资本总裁俞铁成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他在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个合作项目上和史正富结识。"这种投资风格和他的性格非常相关,史是个强势的投资人。"

  于是,史正富也必然面临一个难题,这也是困扰中国创投市场的一个"罗生门"——创业者和资本的关系。这一问题在中轩生化项目上表现尤为突出。史正富希望给投资企业带来他自认为先进的知识和管理方法。譬如面对中轩生化长期持有大量现金的问题,史正富认为仅仅放在银行享受利息是不合理的,投资人应介入中轩生化财务投资,为其提供"资金管理专家支持",而这恰恰触碰到企业创始人最敏感的地带——中轩创始人周福禄对资本和上市强烈抵触。矛盾发酵和升级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中轩生化上市未果不说,反陷入亏损境地。

  类似的矛盾在其他企业也有显现。一位史正富的前下属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古井贡调整管理层后,史正富也和对方面临不睦处境。"2012年初史正富去古井贡,打电话没人接,召开总裁会,约谁谁不来,最后在市长市委书记干预下,总裁会才开起来,所有人都不说话,只开了15分钟就草草结束。"

  "史正富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愿与别人分享,合作之初是朋友,合作中当我是敌人。"史正富投资的一家江浙企业的负责人对南方周末记者如是说。

  "史教授爱听京剧、爱喝茶,推崇毛泽东,骨子里是毛泽东式的管理思想,强势专断,和所有合作者最后都闹得很厉害,没有一个是和和气气的。"另一位熟识史正富的知情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透露,一系列麻烦,曾让同华的资金链一度非常紧张,2011年底,同华投资账面只剩下几十万现金,史正富迅速进行了融资,才使公司度过危机。

  史正富是如何暂时度过危机的?他采用的仍是股权质押这一常用手法。

  工商资料显示,在同华现金流吃紧的2011年前后,史正富曾将其在华菱汽车的全部股权质押给中国农业银行淄博临淄支行,申请总额为5.99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提供质押担保,而临淄恰是中轩所在地。2012年4月17日,史正富亦将同华控股在同华创盟的1000 万人民币股权,质押给天津同华共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1天后,又将同华创盟在上海浦创的5亿元人民币股份,悉数质押给同一家公司。而同华控股、同华创盟和上海浦创,均为史正富夫妇实际控制的公司,而同华共赢是一家2012年3月新成立的公司。

  不过,学者朋友对史的评价截然相反。他的朋友张军称"史正富是个书生,在人情世故上不老到并缺乏经验"。他的早期合作伙伴刘亚东也认为,"史博士是沟通能力比较强的人,也是个愿意让利的人,但和企业家沟通,可能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张军甚至称史正富对学术"一直有情怀","他早就说要彻底回到复旦教书,但生意繁忙,一拖再拖"。

  "2008年以后,有点失控了。"2012年8月9日,史正富向南方周末记者坦承。倏然间他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在交谈时,他似乎也在反思过往:"股大股小都是次要的,创业者还是得当主角;事情要以沟通为主,不能强行推;有的事情要逐步地来,一边学一边干。"

  史正富总结过去12年资本运作经历时,慨叹很多人际关系"完全和以前天真烂漫的想法不一样","企业界的人和做学问的人,完全是不一样的人格"。

  要同时在两个领域唱好戏、兼有两种人格,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打算过两年退休,"他说,"我想认真开始写一本关于美国资本市场的书,其实这里面挺黑的。这和我以前认为的不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18 18: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