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题:中国外交直面世界变局(详版)
新华社记者
新世纪的最初十年尚未远去,国际形势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恐怖袭击、金融风暴、区域动荡、发展难题……构成了一个和平与动荡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世界。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
作为国力日益增强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奔走于热点地区,活跃于多边场合,谋合作、求发展、促改革,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积极、建设性、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实践证明,中国已成为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
经济实力的上升,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日深,并没有改变中国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坚守。中国谋求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
正是在这“变”与“不变”之间,中国外交得以不断充实、发展、完善,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凸显,并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与赞誉。
变局·促和
2011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动荡席卷中东地区,百日之内即波及埃及、摩洛哥、科威特、阿曼、叙利亚等多个国家。在化解危机的努力中,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尊重当事国的主权和人民选择,始终是中国最为关切的问题。
在当前最受关注的叙利亚问题上,中国的态度始终如一。自危机爆发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强行推动涉叙议案的表决,中国三次投下否决票。面对外界质疑,中国坦然回应:此举无关私利,只为公心。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说,中国从不干涉内政角度出发行使否决权,与此同时,中国也非袖手旁观、无所作为,而是提出六点建议,致力推动政治进程。中国的原则从来都是尊重国家主权和人民选择。
阿曼《祖国报》一针见血:如果没有欧美国家和媒体肆无忌惮的鼓噪和煽动,叙利亚正在发生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本可避免。“事实上,叙利亚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各方拿出足够的诚意进行谈判,一味的打压和偏袒只会埋没来自叙民间的声音,”埃及前外交部长助理哈尼·海勒夫对新华社记者说。他认为,中国政府始终强调通过政治对话解决纷争,呼吁国际社会尊重民众的利益和选择,这一立场对解决叙利亚问题“至关重要”。
针对外界关于中国和阿拉伯世界“交恶”的杂音,阿盟前驻华大使萨基特的反驳足以说明一切:“中国拒绝外来干涉、支持安南调解努力的立场,阿拉伯国家爱好和平的力量都看在眼里。双方的传统友好关系不会因此改变。”
在中东变局中奔走斡旋,在南北苏丹问题上,中国也扮演着促和者的角色。
今年7月18日,一架搭载中国维和部队的联合国包机从济南国际机场腾空而起,飞赴苏丹达尔富尔任务区。这已是中国向该地区派出的第七批维和人员。在苏丹和南苏丹,无论是石油重镇阿卜耶伊、冲突焦点南科尔多凡,还是长期热点达尔富尔,都能看到浅蓝色的中国维和人员警服。
“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同时与南北苏丹保持对话和交往的国家,中国在防范两国矛盾演变成全面战争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肯尼亚国际经济大学讲师格里森·伊奇亚拉说。
苏丹喀土穆大学国际战略问题专家哈立德·阿卜杜拉·达拉尔则从中国的苏丹政策中读到了这样的讯息:中国关注世界和平,支持共同发展和各种文明间的和谐共存,反对暴力、战争和霸权主义。
截至目前,中国已累计向联合国30项维和行动派出各类人员约2.1万人次,是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非洲的刚果(金)、利比里亚,在拉美的海地,在亚洲的东帝汶、柬埔寨,中国维和人员的身影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为过往商船护航。截至目前,先后有12批护航编队参加护航任务,安全护送474批共4727艘中外船舶。
此外,在众多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也在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力促六方会谈,维护地区战略安全;在伊朗核问题上坚持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为陷入僵局的谈判带来希望;在阿富汗重建中积极参与,全力支持该国实现发展……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
守望·相助
2000多年前,先贤孟子曾对邻人相处之道有过一段精辟描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这句古训与中国的睦邻外交堪称异曲同工。
环顾当今世界,恐怕鲜有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海陆邻国。近10年来,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东盟等区域组织和中国-东盟(10+1)、东盟与中日韩(10+3)、东亚峰会、中日韩合作等区域合作机制,极大推动了各自经济社会进步,为区域合作书写了一段“黄金发展”的佳话。
然而前进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在中国周边,地区热点高度集中,独特的战略地位、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其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尤其是2011年以来,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太”。自此,原本平静的南海开始暗流涌动、风波迭起,地区国家关系亦面临深刻调整。面对与周边国家时有发生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之争,面对“国强必霸”的猜疑和担忧,中国始终坚信,和平、稳定、发展、合作将是地区发展的主流。
中国的自信来自何处?或许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今年两会期间的一番话可以给出答案:“这个世界是一个很不平衡的世界,有人拿着大喇叭,有人只有小喇叭,有人没有喇叭。但是我始终认为数字比喇叭重要。”
——目前中国已成为周边大多数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同亚洲国家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以东盟为例,中国-东盟携手走过21载岁月,双方贸易额从1991年的不足100亿美元跃升至2011年的3628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明年还将迎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1年来硕果累累,十余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极大震慑了“三股势力”、毒品走私、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合作范围从最初的安全事务扩大到安全、经济和人文三大领域。
——中国和东北亚重要邻国韩国、日本的合作也取得了新突破。三国贸易额从1999年的1300多亿美元跃升至2011年的6900多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最大贸易伙伴,三国还将在年内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
数字说话,事实为证——这样的中国令四邻信服,也让他们对未来的合作充满信心。
“中国与东盟将形成一种全方位的合作关系,无论是经济、政治、安全还是人文交流,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柬埔寨合作与和平研究院执行院长江温纳列对新华社记者说。“说到底,老百姓才是这种合作与友谊的最大受益者。他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他们的梦想正在或将要变为现实。试问谁不想生活在和平与繁荣中呢?”
印尼外交部东盟合作司司长伊古斯蒂·阿贡将东盟与中国的关系形容为“居家过日子”,“邻里间发生一些摩擦和争吵很正常,重要的是用和平的方式解决这些小冲突、小争端”。
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民族大学地区形势和世界经济教研室主任马卡舍娃则在经贸合作之外感受到了中国的真诚。她说,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从不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平等相待,真心诚意地帮助中亚国家发展经济。
老友·新伴
盛夏时节,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不知不觉间,论坛已走过12个年头。
12年间,非洲在发展。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报道,2001年至2010年间,世界上10个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中有6个在非洲。曾经一穷二白的非洲大陆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迎来“变革的十年”。
12年间,中非合作论坛平台的作用在不断加强。从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到不久前刚结束的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中国对非贷款额度两度翻番,超过20项务实举措先后出台。“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建立为双方带来了实惠,是双赢合作模式的典范,”卢旺达外交与合作部长穆希基瓦博说。
12年间,中非合作的内容也在不断翻新。从过去的政府援助到如今的贸易投资,从以往的人文交流到现在的人员培训,提高“造血”功能、实现双赢已成为双方合作的主流,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中非经贸强劲增长。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并将这一位置保持至今。2011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663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83%,其中非洲对中国出口大幅增长,三年翻了一番。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地区。中非伙伴关系的深入不仅有利于双方,也有利于整个世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
以利相聚,必因利而散;以义相聚,则日久弥坚。中国与非洲的友谊,始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其后历经数十载风雨考验,早已根植于彼此心中。因此,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本月初前往非洲9国、展开为期11天的“友好之旅”,当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反复强调法非“渊源”,提出进一步加强合作关系时,更多的非洲国家仍愿将中国视为最佳合作伙伴,向中国张开热情的双臂。
南非总统祖马对中非合作中的“平等相待”感触颇深。他说,非洲过去与欧洲经济往来的经验表明,在与其他经济体建立伙伴关系时需要警惕,而非洲与中国是平等的关系,达成的协议是为了双方的共同利益。
危机·引擎
危机,还是危机!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一字眼屡屡见诸报端,令人闻之色变。恐怖主义、战争阴云、气候变化、粮食短缺……然而若论威力之强,波及之广,恐怕经济危机当居首位。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两年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接踵而至。随着危机愈演愈烈,无论发达还是发展中经济体均受到冲击。在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中,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名副其实的“发动机”。面对危机,中国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的同时,呼吁国际社会同心协力,共克时艰。
自2008年二十国集团成员领导人首次在华盛顿举行峰会以来,胡锦涛主席连续七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华盛顿、伦敦、匹兹堡、多伦多、首尔、戛纳和洛斯卡沃斯,为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献言献策,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奔走呼吁。
危机的爆发还促使一块闪耀的“金砖”进入人们的视线。在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新兴经济体的重要合作机制正在世界经济复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甚至认为,金砖国家的经济力量已转化为“政治影响力及其在全球事务中发挥作用的自信”。
此外,在亚太经合组织,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国无不在向世界传递信心,并以实际行动为世人带来希望。
“在最近的国际事务中,中国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且富于理性的伙伴,在协助解决国际问题上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中国正以成熟、平等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德国杜伊斯堡大学东亚经济学教授马库斯·陶贝说。
中国从未放弃对和平、正义、进步的追求。虽然前行途中,顾虑、猜疑乃至误解未曾间断,但中国人依然坚持自己该做的事情,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坚守的背后,既是对世界大势、历史趋势的透彻认识,亦是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不屈信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个充满活力、繁荣富强,致力于和平与发展、永不称霸的中国,必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步与稳定作出新的贡献。(完)(执笔记者:李学梅;参与记者:刘向、宋晨、田栋栋、余谦梁、赵乙深;报道员:郑世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