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综述:多国避免踩踏悲剧经验谈
迎接新年,本是喜悦时刻,然而2012年12月31日晚在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和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的两场元旦庆祝活动发生踩踏事件,分别造成60多人和至少10人死亡,共300余人受伤,给节庆蒙上阴影。
这两起欢乐开场、悲痛结尾的事件再次以高昂的生命代价提醒人们,举办大型公共活动,必须以高水平的安保为前提和保障。在这一问题上,各国在多年实践中累积了经验和教训。
控制人流有讲究
如何疏导人流、避免拥挤是防止踩踏事件的“硬功夫”。一些经常举办庆祝活动和大型赛事的国家在分流人群、防止踩踏方面有一些独到做法。
英国伦敦有25万人到泰晤士河边观看了今年的新年焰火表演。在议会广场等人流集中区域,有专人负责统计人数。如果人数达到各区块所能承载人数上限,警察和志愿者将停止放行。
德国柏林地标勃兰登堡门前举办迎新活动已多年。今年元旦前夜,勃兰登堡门到胜利柱约2公里长的六一七大道上人潮涌动。活动现场共7个出入口,一旦人数超过设定上限,警方便会关闭入口。2012年12月31日晚21时现场人数接近饱和,23时左右升至百万,所有入口均被关闭。当晚,除一些醉酒闹事的“小插曲”外,整场活动有序进行。
在美国纽约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时报广场,水晶球“从天而降”的倒计时跨年活动是百万人参与的超大狂欢派对。为保证安全,纽约警方将时报广场分成若干区域,用障碍物隔开,游客一旦进入一个区域,便不能随便出入。一个区域被占满后,警方才开放下一个观众区域,直到所有区域填满人群。
警力调派是关键
在很多发达国家,群体聚集活动众多,不过踩踏事故鲜有发生,这离不开政府或活动主办方提供的强力安保。
去年年末,为确保新年期间社会治安,法国内政部在法国全境派出6.5万名警察、宪兵、消防队员和救援者加强安保。2012年最后一晚,全长2.2公里的香榭丽舍大街迎来30万人,另有4万群众聚集在埃菲尔铁塔下的战神广场和附近特罗卡德罗广场守岁。在庆祝现场周边,警车以及大量三人一组巡逻的防暴警察随处可见。他们全副武装,头盔、护具、枪械一样不少。
澳大利亚举办大型活动强调主办方的责任义务,原则是“谁主办、谁负责”。如果是政府举办的大型活动则由警察负责安保。若警力不足,可采取公开竞标方式聘请保安公司参与,由政府从活动预算中付费。这种作法的前提是澳大利亚已建立起市场化程度高、行业自律强的保安业。
在活动前,澳大利亚警方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制订预案,并已形成包括风险评估、制订计划、执行检查和总结汇报4个环节的“重大事件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
“9·11”事件后,纽约市在新年安保中加入大量反恐内容:井盖被事先密封,警方在隐蔽的楼顶布置狙击小组,警察随身携带小型探测器。纽约市警察局指挥中心严密监控安装在时报广场附近的上万台摄像头,追踪任何可疑活动。警局还预先确定电视转播车的停车点及紧急情况下的撤离路线。大批警察被派往主要交通枢纽执勤,时报广场还有骑警巡逻。
防范宣传早着手
平日里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以及根据活动特点提前安排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是有效降低踩踏骚乱事故发生几率的“预防针”。
在刚刚过去的悉尼跨年庆典烟花汇演中,现场观众达150万。为保障安全,警方提前2周通过传媒向公众普及安全知识,并告知人们届时将扩大无饮酒区域及警方将采取的措施等。这些举措让公众心中有数,增强自律。
在巴黎,为保证新年期间外出庆祝市民的安全,烟花爆竹及一切易燃品被禁止销售。此外,在人流密集的香榭丽舍大街及埃菲尔铁塔附近区域,还禁止销售任何含酒精的饮品。酒吧、啤酒馆在这天都被要求早早打烊,只留下咖啡馆营业。许多人自带香槟及酒杯上街,不过人数毕竟有限,可能滋事的“酒鬼”数量大大减少。
德国的大型活动主办方同样会提前为活动“量身定制”安保方案,如勃兰登堡门迎新年活动就规定,进入相关区域者不得携带烟花爆竹。针对现场有人私放焰火,抑或突然晕倒等突发事件,警方均备有预案。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回顾世界各地近年发生的踩踏事故,多是小“疏漏”累加导致的悲剧:场地狭小、信息不畅、人群恐慌、救援迟缓都成为致命因素。大型活动组织者应将防范事故作为首要关切,把握细节,避免乐极生悲。(完)(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梁霓霓、张小军、刘莉、郭洋 白旭、姜鲁榕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