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洛杉矶2月17日电随笔:发展不能留“霾”伏
新华社记者郭爽
雾霾已成为中国这个冬季的热词。日前,研究人员在今年的强霾中检测到类似上世纪美国洛杉矶和英国伦敦空气污染事件中的混合成分,使雾霾问题再度引发热议。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空气污染问题专家里奇·弗拉根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近期天气情况的图片和数据,让人想起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以及1952年在一周内造成数千人死亡的伦敦烟雾事件。雾霾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生活,让人沮丧,更让人忧虑。
值得忧虑的不仅是现状。中科院教授王跃思对媒体说,在目前的这种污染条件下,民众即使采取防护措施也不是长久之计。弗拉根认为,如果不尽快、广泛采取有效措施,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将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造成影响,而目前正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时期。
弗拉根说,机动车、燃煤等人为污染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不少专家认为,雾霾发生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到位、能源结构过度依赖化石能源有很大关系,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经济发展不应让环境付出沉重代价,中国应该吸取洛杉矶等地曾发生严重空气污染事件的教训,避免类似事件发生,才能真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洛杉矶县域经济发展公司首席执行官比尔·艾伦对记者说。
尽管控制空气污染成本很高,但弗拉根认为,洛杉矶等地空气污染治理的经验表明,如果各方联动、加强立法监督、发挥公众力量、鼓励科学研究,空气质量可以得到较大改善。
“中国并不是环境问题的‘坏孩子’,中国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这令人印象深刻,”艾伦说。从PM2.5实时监测实时公布,到“煤改气”在中国多个城市展开,再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集结号,中国正在为改善环境不断努力。
春节刚过,雾霾在中国东部一些地区卷土重来。这又一次提醒人们,治理空气污染仍面临严峻形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还相对落后,科技的贡献率还比较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也非一日之功。
在雾霾面前,无论政府部门、企业机构,还是科研院校、普通民众,各方都应承担责任。正如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日前在洛杉矶对记者所说,每个人都可能是空气污染的制造者,任何不负责任的行为都会导致空气污染。
冲破重“雾”,不留“霾”伏,反思和改变旧有不合理模式,不只为解决眼下的呼吸之痛,更关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