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赵超)21日,中央纪委发出通知,严禁元旦春节期间用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烟酒、花卉、食品等年货节礼。继中秋、国庆之后,中央纪委再次于节日前早打招呼、早提要求,以及时刹住不正之风。
廉政建设专家指出,中央纪委在重要时间节点频出禁令,表明了中央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也透露出反腐倡廉的一些新走向。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的反腐败工作令人耳目一新。一方面,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刘铁男、倪发科、蒋洁敏等多名省部级高官相继落马;另一方面,制度的“笼子”越扎越实,从八项规定到六项禁令,从反“四风”到倡节俭,做到动真碰硬,狠抓具体,常抓不懈。
“紧盯关键节点步步推进,一个‘标’一个‘标’地治理,积小胜为大胜,以突出问题的解决带动作风的全面好转。”中央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许传智说。
抓大不放小,治标为治本,传递出反腐败工作的新思路。“反腐败中的治标以作风建设为重要切入点,不断加大治标力度,就是要为治本赢得时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建明说。
今年3月至今,中央纪委分3次集中通报了20多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也集中通报了一批当地查处的典型问题;
截至10月7日,中央纪委收到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举报917件,目前正由有关地区和部门严肃查处;
11月1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发布数据,各省区市已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4万余起,处理16699人,给予党政纪处分3721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人们注意到,中央纪委每到重要时间节点出台相关禁令,正在成为一种惯例,也是改进作风常态化的具体体现。
常态化意味着作风建设不是一阵风,而是持久战,要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许传智说:“不良风气积习甚深,改起来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将重要时间节点连成线,抓完中秋、国庆,再抓元旦、春节,一抓到底,久久为功。”
中央编译局研究员赖海榕认为,改进作风要做到善始善终,防止虎头蛇尾,首先在于领导干部带头执行规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就做到,承诺就兑现,同时接受群众的监督。
“不动真格,不采取严厉手段,很难让违规者消除侥幸心理。这就需要加强外部监督,让政府预算更加公开透明。”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说。
彻底转变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最终要靠制度来保障,这是反腐倡廉最为明确的走向。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作风常态化的一系列制度——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改革会议公文制度,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完善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改革政绩考核机制,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
姜明安表示:“只有建立起一系列反腐倡廉制度,让这些制度真正运作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反‘四风’、反腐败,控制公权力滥用,保障全体人民的合法权益。”
“再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严格执行,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和作用。”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说。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则指出,反腐败要高度重视法律作用,特别是要从源头上有效遏制腐败高发多发的势头,还需要尽快制定政务公开法、行政组织法等法律,以保证权力的正确运行,构建起全面依法行政的制度基础。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保障已经迈出新步伐——党的十八大后,中央从四个方面对巡视工作制度进行了改进;10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同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表明加强作风建设已经上升到党内法规的高度。
“随着反腐败体制机制的逐步完善,腐败分子将不再有立足之地,进而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局面。”姜明安说。(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