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西宁12月5日电 题:中国志愿者:用情播撒爱的阳光
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吴光于
“在做爱心志愿活动的每一天,我都被身边的人和事感动着,爱心志愿行动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藏族爱心志愿者拉玛才让说。
35岁的拉玛才让是青海卡瓦尖藏羚羊爱心志愿者群的群主,常年在青海藏区为藏族群众提供爱心志愿者服务。
今年8月,当他得知来自青海省贵南县过马营镇86岁的藏族老人宽吉仍和自己50多岁的智障儿子索贝相依为命,生活需要帮助时,他和群里的8名志愿者驱车赶到她的家中,为其修缮房屋、换上新的藏服,并为老人煮羊肉。
“每次的志愿者行动都让我受到一次洗礼,爱是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家庭以及不同教育背景人群中的一种共鸣。” 拉玛才让说。
随后的日子,拉玛才让会带上妻子和儿子,去看望老人,老人亲切地称他为“儿子”,如今在当地政府和其他僧众的帮助下,宽吉老人和儿子索贝已受到当地敬老院的救助。
从帮助宽吉老阿妈度过难关到救助来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残疾人邓本太,从为来自玉树州治多县扎河乡的6岁脑膜炎患者西然江措筹得善款到帮助牧区失学儿童,几年里,拉玛才让和其他志愿者用真情播撒着来自雪域的爱。
过去20年,中国社会涌现了无数像拉玛才让这样的志愿者。团中央近期数据表明,截至11月底,中国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达4043万,到2018年,这一数字有望超过6000万。
在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青海省,过去20年中青年志愿者人数已经发展到1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3%,服务时间总数达到120万小时以上
今年19岁的格桑卓玛是青海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的大二学生,入校后,她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该校志愿者协会。
“在帮助空巢老人、残障人士和支教的过程中,志愿者服务让我学会了很多,现在志愿精神已融进我的血液,每次去寺院拜佛、念经时,我也会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祈福。”格桑卓玛说。
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社会带来持续不断正能量的同时,也暴露出不足。青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乔益洁说,中国志愿服务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服务缺乏持续性、志愿者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服务内容与需求尚未契合等挑战。
“国内志愿服务机构普遍缺乏明确的组织使命,服务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青海省格桑花教育救助会理事长洪波说,“人们一说到留守儿童就想到去送书包,其实留守儿童最需要的不是书包,不发现需求,整合的社会资源和提供的服务就不会奏效。”
“良性的志愿服务应当基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洪波认为。(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