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发网友
发表于 2014-3-3 10:19:24
|阅读模式
来源:美国之音
中国和东盟已经敲定三月十八日在新加坡举行工作会议,磋商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的相关问题。美国国务院表示,此举有助于降低海上纠纷所引发的紧张局势,符合有关国家的利益。
中国外交部星期三证实,中国将和东盟就如何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下个月在新加坡举行第十次联合工作组会议。中国外交部说,中国对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抱着开放态度,并且和东盟国家就此保持顺畅沟通。
美国政府一向支持有关国家通过外交途径,达成一个有法律效力的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美国国务卿克里二月十四日在访问北京时表示,中国和东盟采取措施,尽快就达成一个南中国海行为准则举行谈判,符合各方和美国的利益。美国相信中国准备好、也希望达成行为准则,这有助于降低由于海上和领土主权纠纷而导致的紧张关系。克里国务卿还说,有关各方应该建构危急处理机制,并且展现自制,不要以恐吓、单方面的行动,推动各自的海上主权主张。
另一方面,中国和菲律宾最近就菲律宾渔船在黄岩岛海域被驱离事件,发生争论。菲律宾政府星期二抗议中国在南中国海有争议的黄岩岛海域,使用高压水炮驱赶菲律宾渔民,并且要求北京政府做出解释。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则不接受菲律宾所提出的抗议。
对此,美国国务院说,已经注意到相关报道,如果报道被证实,那么美国关切这种形式的攻击。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莎琪说:“我们的立场并未改变。我们对相关国家就南中国海地貌特征的主权主张纠纷,并不采取立场。不过,有关国家如何解决纷争,关系到美国的利益。十天前克里国务卿在这个地区访问时,曾经表达这个观点。我们继续呼吁有关国家依照国际法,澄清、并且推动其海上主权主张。”
中国和东盟国家去年9月14、15日在苏州举行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六次高官会,并且在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架构之下,举行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磋商。
美国国务院当时说,美国支持东盟与中国,通过外交磋商,就达成一个最终、全面的行为准则,推动有意义的进展,这有助于建立解决争端的明确规则。
美日合作支持缅甸改革,官员称非为与中竞争
钟辰芳
华盛顿 — 美国总统奥巴马四月访问东京时,美国与日本如何共同协助缅甸改革是双方区域对话的议题之一。美、日两国官员都表示,在缅甸政策上的合作并非为了与中国竞争,中国是缅甸重要邻国,在缅甸经济发展上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日本驻美大使佐佐江贤一郎25号在华盛顿表示,美、日两国将成立一个新的经济援助政策对话,奥巴马总统访问东京时,双方领导人将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如何在一些发展项目上合作,协助缅甸经济发展并融入区域体系。
佐佐江贤一郎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演说中,对于日本和美国在缅甸政策上的战略合作,是否可能被认为是要与长期在缅甸投资的中国抗衡的问题答复说,多元化投资来源有助缅甸经济健全发展,中国与缅甸有长久的经济联系,在缅甸的经济发展上有重要作用。
佐佐江贤一郎说: “我们不是要与中国竞争,我们不认为与缅甸发展关系是在与中国竞争。我们认为中国支持缅甸是一件好事,我们知道中国传统上与缅甸有紧密的关系,也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国家,能够持续作为缅甸经济发展的重要一部分是好事,对它最终能成为民主的一部分也是好事。”
美国国务院缅甸事务资深顾问赛弗金表示,美国会尽一切力量协助缅甸改革,包括和美国在亚洲的主要伙伴日本共同合作,协助缅甸面对一些艰巨的挑战,例如民族和解、法治改革及公民社会的参与,让缅甸人民能够享受改革的成果。
赛弗金强调,国际间对缅甸的援助并非零和游戏,美日的合作也非为了与中国竞争,美国认为中国对缅甸经济发展重要,也期盼缅甸继续与中国维持良好关系。
赛弗金说:“很明显的是,中国是缅甸重要的邻国,我们希望看到中国与缅甸有良好的关系,我们也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建设性伙伴。显然缅甸内部环境已经改变,人们知道他们可以要求有某种程度的标准,这也导致中国自己调整他们自己的企业模式。我们欢迎来自全球对缅甸的投资,因为这并非一个零和游戏。我们希望彼此间都维持良好的关系,我们希望看到日本能深入参与,也知道中国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自缅甸总统吴登盛2011年开始改革,美国与欧盟大幅放宽对缅甸的经济制裁后,缅甸正在历经政治与经济的转型过程,美国和日本也在政治和经济上积极投入对缅甸的支持,两国领导人,奥巴马总统和首相安倍都在2012年和2013年相继访问缅甸。日本政府不但提供缅甸高额贷款援助,也通过振兴贸易机构投资缅甸经济特区,发展基础建设。目前日本已经是仅次于中国和泰国之后,缅甸的第3大投资国。
北京卡内基清华全球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晓阳,在1月25号发表的一篇关于缅甸改革的文章中认为,尽管缅甸的民主改革看来像是转向西方世界的信号,不过这个改革能否成功,中国的投资将具有关键作用。
唐晓阳说,中国的经济改革是缅甸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不仅是缅甸天然气的最大进口国,也是资本最雄厚的投资者,缅甸政府必须确保正在进行的改革不至影响到与中国的关系,而其国内政治改革也“不应成为他国以中国的损失为代价”而在缅甸增强影响力的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