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太原5月1日电(记者刘怀丕 孙亮全 王井怀)“啥活都干着没劲,挣的钱还不够养家。”晚上9点,在浙江台州的街头上,装修工李德希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要陪媳妇出来摆摊,但除去吃花用度,一年下来却存不到钱。
李德希一般早上6点起床出去干活,有时要扛近百斤的材料爬十几层的高楼,经常累得腰酸背疼。他说:“我干的都是体力活,还讲啥乐趣不乐趣的。”
劳动最快乐,曾被中国人广泛信仰。而今,对不少人来说,却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经常加班、学无所用、机械重复等,让一些人感觉工作索然无味。工作的乐趣去哪儿了?如迷思般缠绕着一个个为工作所困的劳动者。
在西南某985高校宣传部工作的孟栋,属于李德希眼中那类干上有乐趣工作的人。“有干不完的活,加班不分时间段,领导半夜打来电话让准备第二天的讲稿是常事,别说乐趣了,简直苦不堪言。”孟栋说。
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郭金来说,社会上崇尚劳动的观念淡薄了,很多人把工作看成了谋生的手段和工具,劳动除了获得金钱报酬,已经很少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劳动自然就失去了乐趣。
“压力过大是压垮大多数人工作乐趣的重要原因。”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副主任朱飞说,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雇佣关系中,不少劳动者都面临着“丢掉工作”的潜在威胁,年龄越长的员工对这种潜在威胁的焦虑越强。在这种情形下,劳动者更加容易失去对工作的“快乐感”,更多的是觉得无奈或者责任。
朱飞还认为,各种残酷的社会比较让劳动者对能否通过工作实现生活目标这一问题失去信心。在职场竞争中,拼爹、拼钱、拼关系等一些社会现实,也削弱了许多劳动者在工作中通过个人努力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可能性。
“要加强社会保障,让底层的弱势群体有尊严、体面的工作,这样才能有劳动光荣、劳动快乐的基础。”山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张建武说。
朱飞说,政府要在解决收入两极分化和住房、医疗、教育等主要民生问题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让劳动者在做社会比较的时候,不至于陷入无助感的包围。
“社会应该形成崇尚劳动的整体氛围,让劳动者在被尊重和自我实现中找到工作的乐趣。”郭金来建议,劳动者个体要对自己工作有清晰认识,在实现目标中体味乐趣。(完)
背景资料:“五一”国际劳动节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背景资料:“五一”国际劳动节
把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是为了纪念1886年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等城市的35万工人举行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英、法、荷、俄、意、西等国工人纷纷起来声援。
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在巴黎的成立大会上作出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会举行活动以示庆祝。
中国工人第一次走上街头,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在1920年。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