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长春5月16日电(记者段续)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的时间正越来越多地被各种移动社交软件占据。通过网络了解好友的动向,分享各类信息已成为许多人重要的社交方式。
“朋友圈”是社交软件“微信”中最吸引人的功能之一,基于“熟人”网络的信息分享让人可以随时获悉好友动向,也就是说,“朋友圈”和现实高度重合。
在北京工作的秦乙天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信朋友圈,随着拇指的动作,手机屏幕从上到下不断滚动,“数年未见的朋友消息大都来自于这里。”他说。
然而相对于带来的欢乐,出于对社交软件“绑架”个人生活的担心和困惑,在中国社交网络上,网友们对朋友圈的“吐槽”也越来越多。
“好像在朋友圈得到的无效信息居多。”在北京一家管理咨询企业工作的初海龙说,他刚刚购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为的就是能够使用微信,“新鲜感早已不在,有点排斥朋友圈了”。
同时,亦真亦假的传言、似是而非的信息充斥着这个相对封闭的社交空间,让许多人不堪其扰。
事实上,朋友圈早已不是“净土”。随处可见的商品营销广告、无根无据的养生秘笈让“逃离朋友圈”成了最近中国互联网上最火爆的话题之一。
不少网友表示,现在看朋友圈似乎成了对视觉的绑架。广告刷屏派、集赞送礼派、秘方养生派、海外代购派、抒情文艺派……各种“派系”让朋友圈似乎变了味。
与之相对的是,一款名为“秘密”的另类手机APP在近期备受关注。和朋友圈不同,“秘密”同样可以绑定手机通讯录好友,但发布信息全部匿名。
“你可以看到别人的信息,也知道他是朋友,但无法知晓具体身份。”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魏帅说,“有些不吐不快的话,用‘秘密’来发布更加‘安全’。”
“朋友,如果有一天发现我把你的朋友圈屏蔽了,请不要怀疑我们的友情,而是因为你卖的东西我实在买不起。”这则颇为流行的调侃似乎印证了不少人的无奈。
在许多专家看来,封闭的朋友圈里传播的各类信息难被监管,基于熟人传播的特性,不实信息更容易被受众采信,这正是朋友圈被质疑的重要原因。
“以前说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现在这句话有些过时了。”东北师范大学传播学教授金振邦说,“朋友圈就是网络实名化的最深刻体现。”(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