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马普托5月23日电通讯:中国企业助力莫桑比克“粮食梦”
新华社记者李晓鹏 于帅帅
曾经被誉为“东南非洲明珠”的莫桑比克已经从内战的噩梦中走出,经济在随后20多年逐步发展,但迄今为止依然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当地政府:粮食不能自给自足。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国门,走进莫桑比克,在这里辛勤耕耘,帮助当地实现“粮食梦”。
湖北禾丰粮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丰公司)就是其中一例。尽管进驻莫桑比克还不到两年,其所产的优质大米已经打入莫桑比克第二大城市贝拉的市场。
响应中国政府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号召,禾丰公司在三年前开始进行海外考察,选择在莫桑比克推广、发展中国高产高效农业,并于2012年12月正式与莫桑比克中部省份索法拉省一家农场签署合作协议,在该农场原有的600公顷(1公顷等于15亩)土地上进行水稻、棉花的种植、加工等工作。
“选择非洲地区的原因很简单,这里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公司董事长周明照笑着告诉新华社记者。
在禾丰公司看来,莫桑比克拥有堪比中国东北的黑土地、海南岛的气候、江汉平原充沛的降雨量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发展农业的优良条件。目前,公司已扩大租赁范围,共租赁土地852公顷,农场配备26名来自国内的熟练技术工人,并雇佣了上百名当地农民进行耕种作业。
周明照介绍说:“我们借鉴了国内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组长负责制。具体作法是,公司向每名当地工人配置750亩土地,相当于他们承包一片土地。他们就成为土地承包区块的组长,组长再自主雇佣十几个当地人帮助自己完成区块作业。”
与在莫的其他外资企业一样,禾丰公司也面临如何管理好本土雇员的挑战。在周明照看来,“将心比心”是他坚持的原则。他始终认为,长期的相互尊重必然能够带来相互理解,从而才能相互支持,走向企业发展和当地致富的双赢。
除雇佣工人在农场工作外,禾丰公司还在周边农村地区开展订单农业,向当地农民提供良种、化肥和农机服务,这些服务的成本都会在最后收购粮食时从支付给农民的购粮款中扣除。据了解,参与项目的农户每亩地最高可获2000梅蒂卡尔(相当于人民币400元)收入,这在莫桑比克当地是相当不错的收入。
每年四五月间是莫桑比克的水稻收割季,今年公司种植的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00多公斤,有些地块的产量达到亩产600多公斤。公司的大米加工工作也在如期进行,贝拉市的超市货架上已经摆上了禾丰产的优质大米。
对禾丰公司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公司计划今年下半年进一步扩大租赁面积,种植近千公顷水稻、100公顷棉花,并在配套农业设施上增加投入,进行农田水利改造,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确保农作物旱涝保收。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计划着,如何在莫桑比克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探索中国农业新出路,帮助莫桑比克战胜贫困、保证粮食安全,让中莫友谊之花常开。(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