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6|回复: 0

德国对中国的看法为何很负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 19: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英国广播公司(BBC)最近公布的2014年全球民意调查结果,传递出了一个让人感到惊讶的数据:德国是对中国看法最负面的国家。该国高达7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中国的“宿敌”日本(73%)。对于历来对德国抱有一定好感的国人来说,这一结果多少让人有些错愕。人们不禁要问:德国与中国既无领土纠纷,也无历史仇怨,两国之间文化和经济往来频繁,为何德国对中国的看法却如此负面呢?

  笔者认为,这与德国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负面,各类丑化甚至妖魔化中国的报道层出不穷。例如,2007年8月26日,《明镜》周刊刊登了名为“黄色间谍——看中国如何窃取德国科技”的封面文章,诬称在德华人为间谍。这篇报道引起了在德华人的极大愤慨和强烈抗议,但却丝毫也未能阻挡德国媒体丑化中国的步伐。2013年2月25日,《焦点》周刊刊登了名为“中国令人恐惧”的封面文章,并配以十分醒目的副标题:“间谍活动、夺取原材料、扩充军备:中国对我们的威胁有多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010年,德国伯尔基金会委托实施并出版了一项有关德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研究。研究者对德国6大主流媒体(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日报、明镜周刊、焦点周刊、时代周刊)和国家电视台在2008年有关中国的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分析表明,上述媒体在2008年对中国的报道量高达8766条,但以负面报道为主。在这些报道中,中国被刻画为“专制国家”、“流氓国家的支持者”、“破坏环境的罪人”、“廉价(低劣)商品制造商”、“剽窃盗版者”、“具有不可遏止的原材料需求”和“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的超级大国,等等。此外,德国媒体对中国死刑制度、劳教制度、有毒食品和有毒儿童玩具、西藏少数民族问题、言论自由、人权状况等问题的批评,也影响着德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不仅如此,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大,德国国内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工厂倒闭、失业率上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以及猪肉、牛奶等生活品价格的上涨,也被归罪于中国。2013年1月18日,德国《图片报》刊文称,“德国已经陷入奶粉危机,原因是中国人把德国婴儿的牛奶都喝光了”。长期受到此类报道的影响,德国民众对中国有负面看法也就不奇怪了。

  德国媒体为何偏爱对中国进行负面报道?要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容易,因为这受到中国、德国和世界多个方面,以及宏观(政治、经济、文化)、中观(媒体机构)、微观(记者)多个层面因素的影响。笔者在这里仅分析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第一,德国媒体记者对中国政府及政治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持批判的立场。负责中国报道的资深记者或编辑,大多出生于冷战时期,受冷战时期宣传的影响,习惯于将中国归入与西方对立的国家阵营。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多次公开表示不会引入西方的政治制度。德国记者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有着高度的认同,认为这是通向自由、民主、法治和富裕的必由之路。相应的,他们倾向于将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都归咎于政治制度的弱点。对这些问题的揭露和批判有助于维持其既定的认知结构。另外,因为有纳粹和东德两段历史的影响,德国人对一党制和社会主义制度普遍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所以,就其政治立场而言,德国记者从一开始就是站在中国的对立面的。此外,每当出现敏感事件(如2008年西藏暴乱),在信息不够透明的情况下,德国记者更愿意听信流亡海外的政治组织和异见人士的一面之词,作出有关中国的负面报道。

  第二,对于负面问题的关注,是德国媒体报道的一个基本取向,因为只有冲突(Konflikt)、危机(Krise)、战争(Krieg)和灾难(Katastrophe)才会引起读者的注意。在德国,这也被称作是新闻报道的四K取向。此外,德国媒体将批判政府视为自己的责任,他们报道的重点往往不是政府的成就,而是其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当德国媒体将这种报道取向应用于中国报道时,再加上德国记者对中国所持的批判立场,德国民众就很难看到中国社会积极和进步的方面了。相反,他们所看到的大多是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以及与邻国的领土争端,由此对中国形成片面的消极印象。

  第三,德国从政府到民间都把日益崛起的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和威胁。不少人担心,中国的崛起会挑战既有的国际秩序,挤占其生存空间,导致德国和西方的衰落。2012年11月公布的一项有关德国如何看待亚洲崛起的调查表明,73%的德国人认为,中国在获取原材料/能源方面是德国的竞争对手,72%的人认为中国在创新性产品方面是德国的竞争对手。德国十分担心未来会在竞争中失去优势。这种担忧催生了人们对中国的一系列恶意揣测,包括诬称在德华人为间谍。2014年年初,华为(德国)公司和德国全球与地区问题研究所(GIGA)以及民调机构TNS Emnid联合发表了调查报告《中国与德国——感知与现实》,报告显示,92%的德国人认为中国企业会窃取德国的技术和发明成果。德国媒体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如“中国的崛起是德国的衰落”、“危险来自中国”、“被夺权的西方”等文章),既是在迎合也是在继续营造弥漫在整个社会的对中国崛起的忧虑情绪。

  第四,中德两国文化存在着许多区别甚至对立。这里所说的“文化”,采用的是荷兰跨文化管理学者霍夫斯泰德的定义,他将文化定义为是一种“思维软件”,即一个群体典型的感知、思维和行为方式。霍夫斯泰德对跨文化差异的研究,以及德国跨文化心理学者托马斯对中德两国文化标准的研究都表明,中德两国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软件,并且存在着一定的不兼容问题。例如,德国规则取向vs中国规则相对主义,德国内化的自我控制vs中国的见机行事,德国直接的、明确的交流风格vs中国间接、含蓄的交流风格,等等。注重秩序和规则的德国人在遇到灵活处事、说话含蓄的中国人时,难免出现问题。德国的华裔人士刘杨曾出版过一本《东西相遇》的画册,以图画形式展示了东西方(中德)之间的日常文化差异,比如,在餐馆就餐时保持安静vs喜欢喧闹、准时vs不准时、排队vs不排队,以及对待动物的不同态度等。中国游客大规模赴德旅游让德国商人赚足了钞票,中国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也损害了中国人和中国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印象。

  有人说,德国媒体和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显然不客观、不全面,也不完全符合事实,我们不必理会它。笔者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德国记者博滕斯坦因曾在其《丑陋的德国人?》一书中指出:“作为个体,我们有三重存在:一是我们眼中的自己,二是别人眼中的我们,三是客观真实的我们。但是作为民族,我们只有两重存在:一是我们眼中的自己,二是别人眼中的我们。因此,其他民族如何看我们十分重要。这是我们民族的一半存在。”《论语》季氏篇夫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古人尚且有此智慧,我们岂能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关心自己的国际亲和力呢?

  也有人说,从BBC的调查来看,除了中国之外,德国对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的看法也比较负面,因此,这是大国的共有问题,也是高傲、苛刻的德意志民族的特有问题,我们不必太在意。对此看法笔者也难以苟同,因为它既忽视了德国对不同国家看法消极的原因可能完全不同,也忽视了另一个组数据——除了德国之外,法国(68%)、美国(66%)、加拿大(64%)、西班牙(59%)和韩国(56%),对中国的看法也十分负面。若不对此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就无法有针对性地采取改善措施,令我们错失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契机。

  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内政和外交都在牵动着世界的神经,但是我们对外沟通的观念和能力都明显滞后。如何讲述崛起中的中国的故事,让世界了解、理解甚至认同我们,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国家任务,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留德博士)


来源:中国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16 14: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