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4|回复: 0

周边5省份或将利用北京实验室抽查新车环保标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 02: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新网北京12月2日电(记者 阚枫 尹力)记者获悉,京津冀等六省份将于近期建立机动车排放控制协调机制,率先在全国实现跨区域机动车排放超标处罚、机动车排放监管数据共享、新车环保一致性区域联合抽查等,使区域机动车污染减排更富实效。据悉,除了数据分享和异地执法,在新机制中,各地在销售市场将联合开展新车环保一致性抽查工作。届时,周边地区或将利用北京的排放实验室,开展新车一致性和在用车符合性抽查工作。

  机动车污染成京津冀及周边治霾重点

  近年来,轮番的雾霾天气成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老百姓心中的一块阴影。在环保部定期公布的全国大中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上述六省份的诸多城市长期成为污染重灾区。

  去年9月举行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环保部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六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一场强调联防联控的“呼吸保卫战”正式打响。

  12月2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六省区市在北京召开区域移动源污染控制联防联控协调会。协调会上,各方表示,从污染源分析来看,机动车污染成为导致京津冀及周边雾霾的重要因素,在机动车排放方面的联防联控将成为京津冀及周边省份治霾的重点之一。

  记者从协调会上获悉,目前,就北京本市而言,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50余万辆,研究表明,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分别占到这几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86%、32%和56%,而PM2.5来源中机动车占本地排放源的31.1%。

  此外,周边省(区、市)进京车辆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北京全市主要道路进京口的进京和过境车辆已达日均20余万辆次,从而给北京市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另据天津市和石家庄市环保局最新发布的污染源解析研究结果显示,PM2.5来源中机动车也已分别占两市本地排放源的20%和15%,机动车污染治理已经成为区域内共同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

  周边5省或将利用北京实验室抽查新车环保标准

  长期以来,解决排放标准不统一、监管数据不共享、超排异地执法难等问题是困扰区域联合治污的老难题。

  记者了解到,针对上述问题,上述六省区市机动车排放控制工作协调小组将于近期成立,这标志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机动车排放污染监管平台正式搭建。

  据介绍,平台建立后,将逐步实现机动车排放业务监管数据共享,系统评估机动车减排效果;在监管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尝试突破省区市限制,互传违法违规车辆信息,进行跨区域的机动车超标处罚联合执法。

  “目前北京对外地进京超标排放车辆多采取‘劝返’这一方式,但效果并不明显,所以要进行联合执法,比如,外地车在京超标排放,北京将开处罚单寄往当地,由当地按照北京的处罚标准进行处罚。”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李昆生表示。

  据介绍,在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建成之前,将通过各地区定期互相通报异地车辆违法信息的方式执行异地处罚。建好信息共享平台后,可将超标车辆信息上传,让车辆所在省市执行处罚。

  除了数据分享和异地执法,在新机制中,各地在销售市场将联合开展新车环保一致性抽查工作,周边地区准备利用北京的排放实验室,开展新车一致性和在用车符合性抽查工作。

  “因为无论是技术人员规模还是检测实验室的先进程度,目前北京都相对优于周边省份,在新车抽检方面,各地如何具体进行联合合作,目前还在协调中。”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刘宪表示。

  “今年有媒体也报道了在北京周边,一些排放不达标的新车还在卖,新车的前端管理还是没有做好。”李昆生也表示,未来的设想就是周边地区一些新车来北京,利用北京的实验室进行排放方面的抽查。针对外地新车进京抽检将对北京的检测实验室带来的压力,李昆生说,可以通过增加实验室工作班次进行补充,但具体方案在协调研究中。(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21 08: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