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19|回复: 0

把脉“简政放权”再推进四个关键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4 20: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新华网

         

把脉“简政放权”再推进四个关键词

 把脉“简政放权”再推进四个关键词

                   把脉“简政放权”再推进四个关键词
  新华网北京5月20日电(记者 于子茹)在我国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简政放权”成为本届政府改革逻辑中重要的关键词。近段时间,“证明你妈是你妈”、“端菜”、“点菜”、“中梗阻”等语词数度被提及,这些热词从不同层面反映出简政放权再推进面临的问题与施力方向。

  “点菜”:“端菜”变“点菜”,改革以老百姓需求为导向

  出国旅游需要证明“你妈是你妈”,去派出所开“无犯罪记录证明”要求提供“无罪证明的证明”……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证明,近来频被曝光,以至于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有感而发地说,证明“你妈是你妈”,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实际上“办事难”的抱怨早而有之。媒体调查显示,百姓、企业办事不方便、不满意的状况广泛存在。其中,流程繁琐、手续复杂是很多百姓去政府办事的普遍感受。

  在简政放权持续推进过程中,为何还出现如此状况?中国企业家协会副理事长李建明分析,新一届政府一再强调转变政府职能,但官本位的体制实行了几十年,并非立即就能转变。

  “虽然在确定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时候,邀请专家参与评估,但主导是政府部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说。他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对下放什么项目有决定权,更像是政府“端菜”。

  多位专家表示,过去,部分地方的改革只管“送菜”,不关心“菜品”,对于群众需求更像是闭门造车式的供给,没有主动作为。但今年,简政放权的大思路让政府由“端菜”变“点菜”,一字之差却能折射出政府角色和观念的转变。

  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使改革能够真正符合市场和老百姓的需求,政府部门将“端菜”变为更多由人民群众“点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确定深化改革的重点、措施和路径。

  王满传说,政府部门已取消和下放大量的行政审批事项,但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不强,对改革成果的感受并不明显。其中原因之一,在于政府确定放权的并非老百姓迫切需要的。

  “中梗阻”:权力迷恋导致地方政府“慢半拍”

  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的“当头炮”和“先手棋”。自2013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取消和下放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成果不断显现,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然而,权力在下放过程中,一些地方存在“不愿放权”、“明放暗不放”、“剪指甲”等现象,进行了两年多的改革仍有落实不到位之处。

  多位网民表示,这项改革与群众的期待和经济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地方政府要么把权力事项捆扎打包,以减少项目数量;要么搞政策取舍,没用的就下放,有利可图的就抱在怀里。”网民“晚平”说。

  也有网民表示,一些地方出现了“放小不放大”、“放虚权不放实权”等乱象。“有的部门对触及深层利益和权力的改革不敢跋涉险滩、啃硬骨头,继续等待观望,有的部门对权力寻租的继续青睐,甚至企图从中寻觅更大寻租空间。”网民“小谢闲”说。

  简政放权过程中出现“中梗阻”现象,究其原因在于部门利益作祟。

  “在简政放权过程中存在的‘对审批很迷恋、对监管很迷茫’就是一个生动写照。从中央来看,一些权力部门,担心取消和下放权力后,自身利益受损,地位降低,所以就不愿意放权。”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马宝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中央党校教授王军也表示,政府部门过去习惯于行政审批、发号施令,现在要转向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来体现自身利益,是很痛苦和困难的。“所以,避重就轻、拖延改革就成为一些政府部门自觉不自觉的行为表现。”

  专家认为,彻底解决简政放权中的“中梗阻”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动“自己的奶酪”。

  “现在要对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事项进行全面梳理。通过第三方评估,列出清单,明确哪些是政府该管的,哪些是该下放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邓文奎说。

  “最后一公里”:地方政府对权力“接不住、放不下、管不了”

  但也有网民认为,“上有领导指示,下有群众呼声,地方政府并不完全是因为恋权而不动,更有可能是因为大刀阔斧的放权,让地方不知所措。”

  据报道,在中央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一些地区推行“强镇扩权”试点,但有的地方在接收过程中,出现了权力“断链”问题。山西省晋城市巴公镇就是遇到这种问题的试点镇。

  晋城市发改委综改办一位负责人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些行政许可及审批权限下放得很彻底,权力直接交给镇里使用,赋予了巴公镇更多发展自主权。但山西省晋城市巴公镇许多干部表示,权力下放并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反而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虽然上级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放权步子迈得太大,没有考虑到镇级政府的实际情况,很容易导致‘权力放羊’。”一位干部说。

  这种现象与马宝成的分析相符。马宝成认为,简政放权堵在“最后一公里”的另一原因是地方存在“接不住、放不下、管不了”的问题。“接不住”就是对下放的权力还适应不了,“放不下”就是对上级下放的权力不愿意下放,留在自己手中以谋取利益,“管不了”就是监管短板,不会监管,影响了简政放权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百姓的不满意。

  然而,另一种情况则更让地方政府不知所措。中央编办副主任王峰认为,目前地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中,大多数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地方无权自行取消,遇到“天花板”后无法逾越。

  马宝成表示,“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出现,与地方政府在“管”的方面不知所措有很大关系。“实际上,一些权力下放给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后,由于硬件设施落后、技术手段跟不上、人才缺乏、监管方式单一等因素,使得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表示,地方政府在权力下放时不宜“冒进”,应该坚持分类下放的原则,像婚姻登记之类的便民事项权限可以直接下放,而像行政审批、监管之类的权力则更适合通过成立分局、分中心等方式间接下放。

  “非行政审批”:退出历史,政府权力再瘦身

  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是近几年来政府一直在做的工作。

  自2013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各级政府大量削减行政审批数量,有效释放了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了政府效能。据报道,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已先后开展7轮清理工作,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209项。

  然而,部分削减的行政审批事项,却以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形式重新出现。

  专家介绍,非行政审批一直以来被称为行政审批的“制度后门”,之所以长期以来取消不掉,与一些部门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有直接关系。

   “比较普遍的情况是,部门走走内部程序,发个红头文件,就搞了个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国务院审改办新闻发言人李章泽说,“在这种情况下,非行政许可越来越成为面目不清的‘灰色地带’,大量边减边增的行政审批事项就是从这个‘灰色地带’冒出来的。”

  李章泽表示,这些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设定多数缺乏法律法规依据,束缚了经济社会的活力,所以亟需清理。

  为了整治这一问题,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在前期大幅减少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再取消4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将8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

  专家表示,这标志着“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概念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也意味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曾经长期存在、亟待清理规范的“偏门”被堵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19 06: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