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2|回复: 0

自静其心可长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6 19: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静其心可长寿

自静其心可长寿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指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强调人之心神宜静,清静养神特别重要。近年来,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静心之后,大脑中枢又回复到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某种“逆转”。

不难看出,中医的这一养生思想源于道家。道家十分重视精神修养,提倡清静无为,以净化心灵。道家创始人老子,善于清静养生,提倡“致虚极,守静笃”的精神境界,要求静心养神,摒弃杂念,追求恬淡闲适、平和安静、洒脱超然的自在意境。

“自静其心”要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心无妄用。《黄帝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惔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突出强调了“志闲而少欲”、清静养神的重要性。后世的很多养生家对“去欲”以养心神的认识,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发展。三国的嵇康,唐代的孙思邈,明代的万全等都有精辟的论述。然而心神之静,不是提倡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是指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心无妄用。古人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代的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即指出“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正常用心,能“思索求知”,对养神健脑会大有益处;唯“不时御神”,心动太过,精血俱耗,神气失养而不内守,不利于身心健康。

“自静其心”要善于休息。休息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安静的休息,使整个大脑彻底休息,进入睡眠或闭目养神,在心神过度疲劳的情况下,这种彻底静息是有益的。另一种是活动性休息,即参加文体活动,使大脑不同的神经元通路网络轮流兴奋和开放,从而使疲劳的那部分得到休息,这是比较积极的休息。运动时大脑还会随之兴奋,脑血管微微扩张,脑细胞活跃度增强,令头脑清晰,心情舒畅,浑身充满活力,心理压力和烦躁烟消云散。文体活动不仅可以消除脑的疲劳,还能增强心血管的机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这些不是睡眠或闭目养神所能代替的。“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这句耳熟能详的箴言其实含有很深的养生道理。

“自静其心”要有相对安静的环境。安静的环境可以减少外界对大脑的刺激和干扰。在喧闹的大街上,身心不容易安静下来,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一个人有时候需要离开一下拥挤的人群,地理上的距离可以产生心理上的距离,产生另一种感觉,另一种情怀,另一种角度。儒家的孟子早说过:“独善其身”。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暂时摆脱浮华喧嚣和无尽的应酬,于身于心都是有好处的。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求“静”,也是古代医家和僧侣们反复实践而得出的养生经验。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医家都身体力行,曾弃绝喧嚣的人事纷杂,到深山老林中静修,于不知不觉中尽终其天年。寺院、道观更是多建于环境优美之处,避世而修,所谓“出家”是也。现代社会的疗养院也多选风景名胜区,就是为了是受众从环境之静中求得心灵之安静。

总之,“不欲以静”,去躁离烦,方得养生之真谛!让我们记住清代尤乘的《寿世青编》中的一句话:“人多烦我少记,人悸怖我不怒,淡然无为,神气自满,此长生之药。”

来源:中华中医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17 07: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