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9|回复: 0

仅靠职称改革培养不了“口碑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0 03: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仅靠职称改革培养不了“口碑教授”

仅靠职称改革培养不了“口碑教授”


  独特的“口碑教授”现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嘲讽了现行的职评制度,反衬其存在弊病。但需要说明的是,从本质上来看,“口碑教授”是用“心”从教的结果,与职称评聘本身并无多大干系。

  近来,河南大学高规格特聘“三不讲师”常萍为副教授一事引发热议。

  备受学生敬重的常萍老师,为本科生讲了32年古代文学,任教期间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只专注教学,直到退休仍是讲师,被誉为“口碑教授”。真心赞叹之余,人们将学校的返聘视作迟来的认可,纷纷呼吁切实变革当下的职评制度,给常萍式的专注教学者“正名”,希望通过薪酬待遇等现实保障措施激励更多的人静心教学。

  客观地说,独特的“口碑教授”现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嘲讽了现行的职评制度,反衬其存在弊病。但需要说明的是,从本质上来看,“口碑教授”是用“心”从教的结果,与职称评聘本身并无多大干系。倘若只是寄希望于职评制度的变革,甚至认为只要将过分侧重科研的职评制度推倒重建,就会产生更多的“口碑教授”,无疑有些剑走偏锋。且不说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离不开教科研,即便真的不要求论文专著了,恐怕也不见得就能涌现众多“口碑教授”。一味放宽对科研的要求,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般来说,教学和科研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其标准或许见仁见智,但任何精彩的课堂,都离不开独到深入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重视科研并没有错,公众所反对的只是对科研的过分注重而已。这种惟科研是从的风气,会导致教师不愿花费精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智慧,甚至无心教学,为了科研而科研,乃至弄虚作假、舞弊成风……

  根据现有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常萍老师的“三不行为”应该不是因为科研能力欠缺。“她讲李白,那她就是李白,激情万丈、潇洒狂放;她讲王维,那她就是王维,宁静淡远、通透旷达;她讲苏轼,那她就是苏轼,才华横溢、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毕业已经十多年了,这十多年里,见过很多人,上过很多老师的课,听过很多国内外名人的讲座,但是,没有一个能像常萍老师那样,带给我那种震撼……”如此精彩绝伦、震撼人心的课,相信只要稍加整理,就是含金量极高的论文和专著。换而言之,常老师之所以不出书、不发论文,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或许是因为她过于专注教学,没有时间和精力将之转化为科研成果;或许是因为她不满于科研造假,洁身自好;或许是因为她“述而不作”,没有兴趣,志不在此……

  一言以蔽之,常萍之所以成为常萍,关键在于其独特风骨。无论是两次婉拒央视《百家讲坛》的邀请,还是不在意讲师和教授的工资差距,甚至“到现在也不知道,也没有打听过”,抑或是学生发出的“中国传统士子的信仰、操守和风度已经融进了她的精神血液”“她不只教授知识,更传递人生感悟”之类的由衷感叹……我们不难看到这确实是一位富有教育情怀,坚守人生本真,淡泊名利的“中国好老师”。“人生是可以说不的,我们可以选择拒绝一些世俗在意的东西,如果那让我们更远离内心与幸福。”她这样教育学生,而在现实中也正是这样做的。

  龙应台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时候,比体制更重要的,是个人。因此,要想培养出更多的常萍式“口碑教授”,绝不仅仅是职评制度改革的问题。职称评聘的弊病固然需要大力革除,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的内心,是否愿意并有能力做一位好老师?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18 18: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