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99|回复: 0

守护在“江那边”的“大夫书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2 09: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2015年4月25日,李桂科在山石屏给康复者老人们剪指甲。摄影:苏鹰

  “江那边去不得!”在云南洱源县,当地人都知道,“江那边”的山石屏有个麻风病院。

  然而有一个人一次又一次跨过奔腾在洱源崇山峻岭间的黑潓江,30多年间不停地从江这边去江那边。

  寒来暑往,从毛头小伙到头发渐疏,如今已年届花甲的医生李桂科,记不得自己跨过多少次黑潓江。他只是记得,住在江那边山石屏的人,需要医生“帮一帮”。

     麻风病院来了个“健康的大夫”

  今年三月,黑潓江上架起了水泥桥。李桂科笑得开心:“汽车可以开进我们村了。”

  从前,过黑潓江要划船,或者滑溜索,后来在李桂科的奔走下,才有了人行索道桥。

  “以后,我们村种的核桃、蔬菜、玉米,养的猪啊、鸡啊,可以运出去了。”总把“我们村”挂在嘴上的老李,是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也是山石屏村党支部书记。“山石屏村”定名于2013年,是老李给取的,寓意是“大山和石头守护大伙过上平安和谐的日子”。

  山石屏,也就是“江那边”,原本无居民。上世纪50年代初,位于洱源县罗坪山深处,距离县城约70公里的黑潓江边这片河滩地,被选中作为周围县区麻风病人集中治疗区,设立了麻风病疗养院。

  从此,山石屏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河两岸“老死不相往来”。

  今年48岁的炼铁乡茄叶村委会主任张寿雄还记得,小时候他和父亲上山打柴,有一天经过山石屏,父亲反复叮嘱“走快些,不要和他们讲话。”那时,小孩子哭闹,大人会这样吓唬:“再哭,麻风村的人听见来把你抱走。”

  1981年,洱源县卫生防疫站安排23岁的李桂科负责山石屏麻风病疗养院的防治工作。

  山石屏村村主任杨晓元说,在那之前,疗养院里没有“健康的大夫”,卫生员由麻风病康复者担当。当时,患者的病情重,有的身体溃烂,有的缺胳膊断手,有的双目失明。大伙心里嘀咕,“这小伙子待得住吗?”

  没想到,自1981年4月第一次踏进麻风病疗养院,患者成了李桂科放不下的牵挂。

        两次被“挖”,老李都放弃了

  第一次给病人做检查,一位老人的小腿溃疡面上竟然生了蛆,李桂科流泪了。“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那天,走出疗养院很远很远,李桂科回头,“患者还站在那目送我们。我强烈感受到,他们非常需要帮助。”

  时隔30多年,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当时,在疗养院外建了个防疫站,李桂科在那一住三年。以后,传染性得到控制,李桂科就值守在疗养院卫生室。

  从县城到山石屏附近的班车经常挤得满满当当,约70公里路程多是盘山路,一弯连一弯。这趟班车,晕车的李桂科愣是坐了30多年。班车驾驶员换了一茬又一茬,都成了他的熟人。

  从班车站点到疗养院,横着几道山梁,最初没有路。1982年,为了把医疗装备运进去,李桂科带领同事和康复病人,抡起锄头一米一米地挖,整整挖了一年,终于修出一条2.3公里的山间道路。

  路好走了些,但麻风病人的世界依然艰难。

  “不要说病人,我们因为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那时也被人叫做‘小麻风’”。李桂科的同事王汉喜说。李桂科的爱人杨芬还记得,“知道老李是治疗麻风病的医生后,到家里串门的人都少了。有事不得不来的,连水都不敢喝。”

  1983年,县地震局办公室要调李桂科,家里人都很高兴。可左思右想,他放弃了,理由很简单:“麻风病人太需要帮助了。我是全县麻风病防治人员中唯一的共产党员,病人需要我,我怎能一走了之?”

  杨晓元说,一到夏天,有些患者的肌肤会出现溃烂,发出刺鼻的异味,李医生总是耐心细致地为他们诊疗。

  1990年,大理州卫生防疫站也想“挖走”李桂科,他还是放弃了。理由仍然是“他们需要帮助。”他说,“麻风病人受歧视的痛苦,我感同身受。”

        扭转偏见:麻风病是可以治好的

  有位重患不相信麻风病可以治好,把药悄悄扔掉。一天夜里,这位患者不见了。李桂科组织大家漫山遍野地找寻,黑暗中有人看到这位患者正慢慢走向黑潓江江心,大家把他拉上岸。

  为了让这位患者早日康复,李桂科反复给他讲解病情病理、药品药理,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这位患者病情好转。

  包括山石屏在内,洱源县原有4个麻风病集中治疗点。在李桂科和同事的努力下,由于采用了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法,1990年,山石屏疗养院以及县里其他几个治疗点的麻风病人全都治愈了。

  在现代医疗技术保障下,麻风病可防可治。“麻风病治愈了,可病人心理上的创伤需要治愈;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与偏见,也需要改变。”李桂科说。

  麻风病人康复了,可他们养的猪啊、鸡啊,种的蔬菜,人家不愿意买。他们想外出,很难搭到车。见到他们,有的人远远就躲开。

  病人治愈后要回到老家,家属接不接受?左邻右舍怎么看?这些问题都得面对。

  因为挂念与责任,病人治愈后,李桂科仍为他们操心着。

  李桂科带领同事,花了近10年时间,将洋芋山68位麻风病康复者及家属送回了家,把3位无依无靠的康复者送到了山石屏疗养院。

  一位手脚残疾的康复者担心拖累儿子不愿回家,而儿子对母亲回家也心存恐惧。李桂科多次上门,终于说服了母子。儿子把母亲接回了家,老人身体渐渐好起来,耄耋之年平静告别人世。

  有的患者麻风病治愈了,可康复护理跟不上,容易造成溃疡还发臭。那几年,李桂科带着同事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寨,每年要做七八十例足底溃疡清创手术。为了治疗需要,他把患者背出背进,细心地帮着剪指甲、泡脚、擦油,给患者家属做示范。

  做完手术,他和同事会特意留在患者家里吃饭,左邻右舍一看,“医生都在他家吃饭了,我们也可以到他家串门了。”

  今年73岁的杨兆元,治愈许多年了,一直找李桂科给自己理发。他说,“过去我们理个发很难,李医生就给我们理。”

      管了治病管生活

  随着治疗的进展,山石屏成为洱源全县最后一所麻风病疗养院,117名麻风病康复者和38位家属留在了疗养院。

  1990年中秋节,村民们到黑潓江对面的山地收苞谷,过江时渡船沉没,6名村民不幸遇难。那天,大家一起痛哭。

  丧事办完,老李对大家说,一定要在黑潓江上修座通往村外的桥。他多方奔走,5年后山石屏有了一座人行索道桥。索道桥建成那天,几位年迈的老人在别人搀扶下,小心踏上桥板,摩挲着桥栏。

  自1953年来到麻风病疗养院,这是他们第一次跨过黑潓江。尽管铁索桥有些晃悠,山石屏与世隔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2013年,洱源县发生5.5级地震,疗养院房屋受损严重。震后一个多月,老李一直在疗养院照顾大家。一天,杨晓元找他商量事情,转了几个帐篷找不到人,后来在双目失明的李绍安老人的帐篷外找到了李医生,原来他正帮老人倒大小便。

  震后,疗养院被政府列入恢复重建项目,建成了30套各有两室一厅一厨的新居以及配套设施。当年底,留院的50位康复者连同他们的家属及子女32人,全部搬入实用、明亮的新居,山石屏疗养院正式更名为“山石屏村”。李桂科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算上老李,山石屏村一共5名党员。

  这两年,县疾控中心的工作任务不轻,老李常常周五挤上班车,颠簸约70公里赶到山石屏,周一又坐班车赶回单位。

  村里要操心的事不少。村民乔迁新居,他四处筹款,给每家每户配置了沙发、床、电炊用具、电视机等,组织老人们学习安全操作电器。担心有的老人不习惯用电器,又专门留了两间伙房架起火塘给老人们煮饭、烧水。

  有的老人年迈或残疾,生活无法自理,他组织大家互帮互助,可在食堂入伙。每餐菜肴必须有一荤一素一汤。

  “山石屏就像一个大家庭,家里有事,总得有人操心。”老李说,“政府很关心麻风病康复者,康复者现在看病免费、生活费有保障。我就是帮着把具体事做好。”

  村里给康复者提前准备了寿衣、棺木。有老人离世,大家为逝者守灵,按当地风俗安葬。每年清明节,一块去扫墓,给逝者上一炷香、清一清坟头。李桂科说,疗养院不少老人没有家人可依靠,会担心自己离世后无人料理后事,这么做就是为了让老人们放心安度晚年。

  午后的阳光下,几位年迈的康复者聚在花园里说说笑笑。今年85岁的赵珍四老人坐在轮椅上,在食堂吃过午饭后,被同伴送到了花园。老人在山石屏生活了60年。听着同伴们聊天,她笑眯眯地,恬静而慈祥。

  旁边一位大妈,双腿残疾行走不方便,双手拄在板凳上慢慢挪动身体。老李见状,走过去对老人说,“我送你回去吧。”老人中气很足地应答,“不用,我得动一动锻炼身体呢。”老李对记者说,“因为患麻风病,这些老人受过许多苦,但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常常让我感动。”

      管了大人管孩子

  61岁的老杜在山石屏生活了35年。不久前,他去了趟成都看闺女,“过去赶街,人家见着我们都捂鼻子,哪敢出去?”

  老杜的闺女硕士研究生毕业,是老杜的骄傲,李桂科也为此自豪,“这姑娘是从疗养院自办小学走出去的。”

  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歧视和偏见,山石屏人家的子女“无学可上”。1993年,老李在山石屏疗养院办起了小学,可因为找老师不容易,教学时断时续,艰难维系。2002年,有4位学生毕业了,升初中又遇到困难。老李找到了乡中学负责人,“请你们一定要收下我们的娃娃。”学校收下了这4个孩子,第一个学期没安排住宿,老李安慰娃娃们,“别着急,好好学习,一步一步来。”第二个学期,孩子们顺利搬进了宿舍。

  大学毕业后通过招考进入一家卫生院工作的晓坤,是这4个孩子中的一个。他说,读高中时,李医生给他开家长会;考上大学了,又帮他跑助学贷款;大学毕业后,又操心他找工作、找对象,“有时候,觉得他就像父亲一样。”

  晓坤的妻子也从事医务工作。俩人谈恋爱时,老李跟晓坤说,一定要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如实告诉姑娘,让姑娘自己选择。姑娘跟着晓坤去了趟山石屏,回来后还是决定要和晓坤“好下去”。她说,她理解。

  晓坤结婚那天,山石屏一片欢声笑语,老李连喝了几杯喜酒。这么多年来,这是山石屏村的人家第一次迎娶山外人家的姑娘。

  从2006年起,山石屏的孩子们和其他村的孩子一样,进入村完小读书。老李四处奔走,1997年至今为60多个麻风病康复者子女争取到20多万元的助学金。算下来,山石屏村已走出5个大学生、1个研究生,在村外治疗的麻风病人的子女中有9个大学生。“我感谢这些孩子,他们带了个好头。我们麻风病人的家庭是有希望的。”老李说。

  阳春三月,黑潓江两岸杨柳依依,山石屏村头刚刚建成的水泥桥平坦敦实。江这边,江那边,紧紧连在了一起。

  有人问他,这么多年,操心病人那么多的事,累不累呢?

  他说:“我是共产党员,百姓有难处当然要帮一帮。”

  初到山石屏的前一年,李桂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老党员眼中,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说,“只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挂在心里,就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为百姓做实事。”

  迎着风,老李说,明年退休后,就有更多时间为山石屏做事了。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18 01: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