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27|回复: 1

今年春节来京城逛庙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3 02: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儿初一初二满街走:您恭喜,您多礼,满手白面不搀你,回家给你大人道个喜。"

  过年了,捯饬捯饬换上新衣裳欢天喜地去逛庙会吧。

  甭管您是地道的老北京人,还是打拼了一年没有回老家的北漂族,或者外地来京的游客,甚至来自五洲四海的老外朋友——那怕你是外星人——只要在北京这地界儿上,过大年的,不去庙会逛上一逛,就如同在年三十夜里头熬稀粥——不像个年样儿。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老北京庙会必看表演

  庙会演出也是缤纷多彩、精彩纷呈,老艺人齐上阵,有些是观看的,有些更可以亲身参与。尤其是很多老手艺都随着时代的进步慢慢流失,也只有在庙会这样的特殊日子里,您才能得窥其真容。

  花式空竹

  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原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民间游戏,玩的人双手各拿两根两尺长的小竹棍,顶端都系一根长约五尺的棉线绳,绕线轴一圈或两圈,一手提一手送,不断抖动,加速旋转时,铃便发出鸣声。在中国北方,逢年过节,人们特别是孩子们,都喜欢抖空竹,并能耍出许多花样。

  变戏法

  民间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也是我国早期的魔术表演,长袍大褂是老艺人的经典装束。戏法儿的道具,大部分是劳动人民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如;盆、碗、碟、勺、笼、箱、柜、刀等。

  中幡

  我国北方的中幡是体育与娱乐、力量与技巧结合的传统体育项目,通过使中幡上下起伏、翩翩起舞,祈福人们一帆风顺、健康幸福。过去的中幡表演是一个人,现在发展为群体表演,有一定的套路,由低潮到高潮,编排有序,场面颇为宏伟、壮观。

  舞狮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因此民间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

  舞龙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踩高跷

  也称拐子,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跑旱船

  “旱船”,自然是陆地上的船,也就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装饰得艳丽非常。跑时,乘船者往往是走快速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跑旱船多在逢年过节时,用乐器是锣、鼓、钹等伴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色彩。

  拉洋片

  拉洋片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使用的道具为四周安装有镜头的木箱,箱内装备数张图片,并使用灯具照明。表演时表演者在箱外拉动拉绳,操作图片的卷动,观者通过镜头观察到画面的变化,通常内置的图片是完整的故事或者相关的内容。表演者同时配以演唱,解释图片的内容。

  北京旧时庙会行当

  卖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美食,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

  冰糖葫芦,在宋朝年间便开始了古式的做法,历史中早有记载,大清年间各地盛行,茶楼、戏院、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小吃。冰糖葫芦老少皆宜,它具有开胃、养颜、增智、消除疲劳、清热等作用。

  早些年在北京春节的庙会上,厂甸里,还时常看到串得长长的糖葫芦,最顶上贴着一面小彩旗,一串上足有百十来个山植果,被红红的果实压弯了的竹签子,拿在手中一颤一颤的,更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说相声的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在旧时的庙会上,说相声的最受人欢迎,不为别的只为开怀一笑。

  算卦的

  算卦是根据卦象推算吉凶。旧时迷信活动的一种。在旧时的庙会上常有号称是老道的、神算先生的在地上摆摊算卦。

  卖佛龛

  佛龛是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如佛龛、神龛等,一般为木制,中国古代的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龛式,小龛又称椟。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说白了就是佛像的家,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佛像也不例外,只不过有的家华丽一点有的家简陋一点而已!

  吹糖人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是吹糖人儿的了。糖耗子是最便宜简单的糖人儿,吹糖人儿的小贩从用布盖着的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块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长条,然后放在木模子里,一吹,这条长的糖稀就膨胀起来,打开木模一看,竟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猴拉稀”就稍稍复杂些了,这是用手把糖稀捏制成一个小猴,立在一根小苇子杆上,底下是一个小糖碗,碗中放着一点稀糖糊糊,用一个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着吃。

  吹糖人儿的小贩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吹糖人儿的小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这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成本虽低,而获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儿的盖大楼--熬着吧”一语,用来形容事情实现很不易,从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贩和民间艺人生活的艰苦。

  据说吹糖人儿的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制糖人的糖稀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到了宋朝,赵匡胤作了皇帝,“印”、“胤”同音,而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儿只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儿这个行业的标志。

  庙会拍摄技巧

  一、庙会摄影之“枪械”攻略

  “逛庙会、吃小吃、看花灯”是春节时影友必不可少的拍摄题材,别小看这个题材,虽然这几年间专业摄影器材的发展十分迅速,甚至到了“家家有单反,人人摄影师”的程度,但拍庙会该带什么器材、什么相机,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在我看来,想要拍好庙会,选择器材一定要少而精。概括起来就是“包要小,头要少,变焦要大,架子轻巧;左兜卡,右兜灯,一只定焦也全能”。

  先说包,现在有些影友动不动就上个专业的大摄影包,甭管装不装得满,只要样子唬人就高兴了,其实这是最不可取的。每逢庙会,必然人潮如涌,拥挤的环境甚至难以下脚。这种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使用双肩背包,倒是轻便的帆布单肩挎包更便于器材的取用。尤其是那种只能装下“一机两头”的款式,把它斜挎在身前,相机随用随取,而且还不用担心器材的安全。

  再说镜头,恒定大光圈变焦镜头好不好?好!那焦外的柔美、迅速的对焦能力,都是普通变焦镜头难以企及的。问题是这类镜头多半个头大,分量沉,而且焦段覆盖范围有限,使用时总得和其他镜头来回替换。而在庙会现场,我们在远距离拍摄时经常会因为来往人群的遮挡而影响长焦镜头的拍摄成功率。所以它们在拍庙会时实用性远不及大变焦比镜头强。另外,我建议大家多带一只中、短焦段的定焦镜头,35mm、50mm或者85mm的都可以。一方面这类定焦镜头的体积还都不算太大,不会给影友增加太多负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们的成像素质较高,加上大光圈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光线条件。如果拍摄者在逛庙会之前已经有了详细的拍摄计划,那么使用定焦镜头拍摄的成功率会更高,效果自然要比大变焦比镜头出色。

  独脚架在拍庙会中有特殊用途,一来是因为它体积小,携带更方便;再者影友可以使用快门线或者遥控快门配合它轻松实现高角度拍摄。使用三脚架,不但会因其体积较大而不利于在拥挤的人群中使用,更会因为三脚架的灵活性不够而错失一些拍摄的好机会。

  闪光灯是一定要带的。不要以为白天拍摄用不上,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正好可以用闪光灯进行补光。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闪光灯进行各种创意拍摄,例如“压暗环境,突出主体”的方法,“利用前、后帘同步配合慢门拍摄特殊光影”的方法等等。

  相机的配置上,拍庙会并不需要最专业的单反相机,入门级的数码单反照样能拍出好照片。现在入门级的数码单反在设计上有很多创新,如能够翻转的液晶显示屏,配合实时取景模式可以更轻松地实现高角度或低角度拍摄,甚至自拍。再者,入门级的数码单反一般都具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场景模式。在拍摄中,与其不停地调整繁琐的参数,不如直接在各种场景模式中切换来得快。而且这种方法更便于初级影友掌握。另外,入门级数码单反的体积都足够轻巧,用起来好拿好装,就算一直挂在脖子上也不会太累。况且现在的入门机型中个别型号的成像品质已经大幅度提升,真要和更高端的机型相比,未必会差多少。所以拍庙会时,入门类的数码单反用起来会更加方便。

  二、庙会摄影之“抓人”要点

  庙会是很多影友每年春节必拍的项目之一。从题材上来说,拍庙会的主要内容就是拍庙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从摄影技术角度讲,要想在拥挤的庙会中抓住特色人物,就需要摄影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要注意补光

  不少影友在庙会上拍人物时喜欢使用逆光,但却因为不方便在正面进行补光,造成作品整体画面感觉沉闷,特别是强逆光下拍摄出来的照片不通透。所以要记住,进行必要的补光是逆光人像中突出人物表情的重要手段。

  阴天的散射光是拍摄人像的最佳光线,在庙会中也会经常碰到。但是阴天的反差低,空气不洁净,造成照片锐度下降。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补光。不要以为闪光灯只有天黑或室内才有用,就算是直射的闪光也能补出眼神光,这可是在人像摄影中的“点睛之笔”。

  用长焦抓拍庙会情趣

  庙会摄影离不开人,而表现人物交流的最好方式就是情趣。庙会有两大主题,吃和玩,最佳的情趣点一般都会出现在这两方面上,拍摄这类画面适合使用特写手法。庙会上人群密集,环境杂乱,70-200mm的长焦镜头就是主要的利器,它可以使主体从人群中分离出来。但使用长焦距镜头时也有一定难度,需要摄影者像“钓鱼”一样有相当的耐心。纵观这几年的庙会获奖作品,长焦比广角的出片率要多很多。

  用“对比”提升主题

  对比是深化主题的前提,是拍摄庙会题材常用的手法之一。男与女、老与少、大与小以及色彩、光影全是构成对比的要素。在庙会拍摄中,拍摄出精彩的“对比”画面关键需要的是一双发现的眼睛。

  用色彩表现人物

  庙会中人物的色彩表现,主要借助深色背景和光线来达到拍摄目的。庙会是需要色彩的,同时色块的搭配要合理,不能太多太乱,冲突较大的颜色尽量不要放在一起。

  摆正心态 少带器材

  影友们拍摄庙会需要端正心态。不少影友逛庙会的时候很心急,因为出片心切,进去之后就乱按一通,结果回来一看,几乎没有满意的照片。还有的影友走马灯似地辛苦“转圈”寻找拍摄人物,体力消耗很大。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闹中取静,守株待兔,不仅以逸待劳,还使画面的可操控性增强。使用的器材尽量精简,有的影友在拍摄庙会时忙着更换镜头,不仅手忙脚乱错过最佳瞬间,还会因频繁更换镜头导致相机进灰尘。

  闹中取静找“机位”

  先找好一个背景,再找个舒适有“依靠”的位置,就可以从容地去等瞬间了。高台阶、深色墙壁以及电线杆,一般是构成这个拍摄位置的“三要素”。制高点可以一目了然,深色墙壁是为了不引起被摄者的注意,而电线杆则是慢速快门的“好帮手”。逛庙会的“原则”一般是天气越好人越多,人最多的时候都集中在上午11点到下午4点之间。精彩的瞬间需要“等”,我们可以在这人最多的时间段内等来很多好的拍摄机会。

  根据远方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发表于 2017-8-18 11: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有才!












厂家批发9V8A27W电源适配器 出口各国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19 10: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