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56|回复: 0

冯小刚的处事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4 08: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小刚的江湖诨名好好坏坏多不胜数:小钢炮、六爷、冯裤子等等,每个都有山长水远的爱憎故事。

这回,崔永元与他又因《手机2》掀起仇怨滔滔,波澜拍到众多明星与影视公司身上,击碎许多华美表象,也将关于他的长久疑问重新托上水面——冯小刚到底是敢言仗义的老炮儿,还是恰恰相反?

其实他早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交过底:“面临危机,我的第一反应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

冯小刚是第五代导演中唯一非科班出身的,他开创的国产贺岁片,冯氏喜剧,很长时间内都是大陆喜剧翘楚,王朔用口语化塑造了一代人画像,他将他们呈现在胶片中:外表油滑、内里脆弱的小人物,颠簸在命运里,用贫嘴的方式小心翼翼藏着守着对真善美的渴望。



《甲方乙方》里的姚远,《非诚勿扰》中的秦奋,都是此类人物。他曾用一个词形容扮演这些角色的葛优的神情:莫衷一是。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精准形容了英雄壮语挂在嘴上,犹疑胆怯糊在心里的人物个性。这是葛优的神情,也是冯小刚的内心个性。

冯小刚常被定义为大院子弟的外围,郑晓龙、王朔、叶京、马未都是开风气之先的弄潮儿,他是跟在他们后边的机灵鬼。1989年,他参与策划《编辑部的故事》,算是正式拜入山门,从美工转成编剧,成为影视圈的创作者。



无论视野、性情还是志趣,冯小刚其实都与爱追忆荣光的大院子弟有迥然有别。

高干子弟的内参电影摇滚乐,他没看过听过。

他的童年记忆最辉煌的地方是市委党校的礼堂:影壁上书“为人民服务”,正门口的台阶上常有人合影留念,常常举办舞会的前厅在孩子的眼中华丽堂皇。也在那里,他平生第一次看电影。哭哭啼啼的《红楼梦》让他受不了,《半夜鸡叫》让他笑得合不拢嘴,从此对喜剧产生好感。

高干子弟父辈的将校呢大衣,他也没穿过。小时候,母亲一个人带着他和姐姐生活,日子清苦,他的两本书里都动情地记着母亲那句“儿子,你会顺顺利利的,所有的苦难都让妈妈一个人替你尝尽了”。

于是,即便成天在一起攒段子想故事。他对部队的向往、对权力的态度、与名利的距离,与天之骄子们看似相投,却有些微妙但深刻的差别。

在《我把青春献给你》里,他这么形容那帮幻想沙场秋点兵的哥们儿:

“他们恨自己生在和平年代没机会驰骋疆场。当然他们都不是那种喜欢八路军装备的人,也非常看不起游击战。他们渴望成为的是那种旗下拥有坦克集群,每个士兵都武装到牙齿,都有可口可乐喝,从来不为弹药发愁……嘴里永远叼着雪茄,飞机扫射也不躲,藐视国防部却爱兵如子。”

对这些冒充理想主义,实则满满中二幻想的人,他看得透也嘲讽得准。早年经历垒成敏感的内心,使他看世界,始终保持着当年那个徘徊在礼堂台阶下,昂起脖子扛着艰辛的孩子的视角,日后的成功也没有删改这一点。所以《芳华》里,他固然有对旧时审美的怀恋,但更多的,还是聚焦在何小萍和刘峰的被侮辱与被损害上。

但,虽然他替何小萍与刘峰不平,却也始终没像王朔,将寄托在光环与特权下的个人英雄主义都看破。

退伍转业前夜,他穿着军装抽着烟,直到天亮才摘下肩章,郑重交给母亲保管。“心如刀绞”,从此“沦为”老百姓,年将半百时,他还如斯慨叹。

2.

冯小刚的聪明劲,在他转做编剧时,就可见一斑。非文学专业出身,也没有多深的写作功底。攒过《编辑部的故事》后,又刷刷写了《大撒把》、《北京人在纽约》等几部剧本。时常有人将他贬成只会拍王朔马屁的跟班,但以王朔的天才,愿搭伙合作的,必定有自己的长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影视剧正兴起。冯小刚、王朔、彭晓林合办了一家“好梦公司”,制作影视剧。他们兴冲冲拍了一批现实主义作品:被金钱异化的年轻男女故事《月亮背面》,写中年夫妻情感的《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因为种种不可抗力,最终只有《永失我爱》、《一地鸡毛》等少数面世。资不抵债,公司只得关门。同时因为其他原因王朔远走加州,临别时,对冯小刚说:“咱们分开吧,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

“留得青山在”哲学,也第一次体现得分明。

当时在北影厂的韩三平想拍贺岁片,找来冯小刚商量,他灵机一动,想把王朔的短篇《你不是一个俗人》改成电影(就是后来的《甲方乙方》)。但当时王朔的名字很敏感。为过审,冯小刚打越洋电话问王朔能不能不署他的名。王朔想了想,答应了。冯小刚回忆道:“可见王朔曾经很重视我们的友情。”他知道自己伤害了这个重视他的朋友。《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连着五年贺岁档的大获全胜,冯小刚终于成为冯导。

他感慨过,葛优在演过多年喜剧后,害怕被喜剧局限,其实在喜剧里,才更能表现自己。这句话放在冯小刚身上也是适用的。

在拍够了审时度势的贺岁片之后,他开始捡起正剧梦。《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

战争题材的《集结号》成功了,《我不是潘金莲》因为题材的特殊性也让它一时间占据艺术与敏感度两个话题版。但《唐山大地震》与《一九四二》却让冯小刚惹尽争议。

《唐山大地震》票房胜利,但徐帆错失金马影后,他大骂金马奖评委会。《一九四二》票房遇冷,他又大骂观众。

平心而论,这两部片都有深重的家国意义,但在都市沸腾的生存焦虑之下,做为票房主力的年轻观众对该类话题冷感,也是情理之中。

而且,仅从导演水准来看,这两部也不算他作品中的上乘。《1942》的群像全景刻画,虽都有动人处,却也失去把故事推向深刻的重点。两次天灾里,遇劫之人的情感,处理得也是中规中矩。他擅长的,始终是他所经历过、熟悉的人事物,理解他们的委屈与愤怒、期待与脆弱。

语境的变迁,是前辈导演们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直坚持自己小宇宙的姜文当然不受困扰。但对于擅长捕捉当代生活的冯小刚而言,怕是不小的挑战。

《我不是潘金莲》上映时,身边有年轻人就对主人公的执拗表示不理解。动辄“斗图”“撕逼”的年轻世代,不理解也不接受上一代的沉重。那么曾经拥有“多数观众买账”(他自传中语)的冯小刚在如今价值观与话语都剧烈更迭的时代,该往何处留青山呢?

当熟悉的生活方式与表达方式,变成不被多数人接纳的过时。如何突破形式,找到人所共有的内核,是考验流行作品能不能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

姜文曾对冯小刚说:“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造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冯小刚感喟,这是他听过最一针见血的批评。

他开过玩笑,说自己墓碑上雕刻的应该是一张滔滔不绝的大嘴。他好议论、好嘲讽,天性敏锐,又以“真实”自居,于是眼光犀利、出手极狠。但冲动急躁、时常孟浪。

姜文有耐心将眼见的、当代的一切,经过理解与筛选,酿成人性的酒,装进自己的酒杯。但冯小刚却耐不住,他匆匆忙忙将情绪、感慨榨成葡萄汁,就端上来了。

轻快与厚重,从来不可兼得。不肯真诚地下笨功夫,再聪明的人,时移月异的山也留不住。

3.

《手机2》的拍摄,其实2015年就定下了。当年年底,华谊兄弟出资10.5亿,收购冯小刚名下负资产的东阳美拉70%的股权,当时就签下协议,冯小刚要拍《手机2》、《非诚勿扰3》等五部电影。

投拍成功作品的续作,毫无疑问是商业保底行为。但不知翻检旧作品名录,选定《手机》时,冯小刚是否也记起了那段伤害朋友的往事。

看到最近新闻,我时常想起《非诚勿扰1》中的两个片段。

秦奋与笑笑同游,路过一家小教堂,他进去忏悔,但半生罪过太多,日头落尽都忏悔不完。

另一个,是秦奋与邬桑的道别。秦奋说:“钱对我来说不是事儿,就是缺朋友。最后的那几个,都各奔东西了,有时候真想你们。心里觉得特别孤独。”秦奋走下车,背对着老友招招手。邬桑流着泪唱着着《知床旅情》穿过落日下的北海道山林。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传说那句台词,是冯小刚说给王朔的,于是老友团聚,重新又合作了《非诚勿扰2》。

若说冯小刚是一味重利轻情之辈,也是不公允。梁左去世,他进吊唁厅看到悬于壁上的遗像,崩溃大哭。找来纸笔,给梁左的女儿留条:“青儿,我是你爸的朋友,以后遇到什么事儿,找我。”前几年,王朔嫁女,害怕情绪受不了,没有出现,也是他充当主持,替老友撑了全场。

他对名利,做不到潇洒和漠视,连好看的姿态都未必肯学,他对自己在中国电影届的定位是“饥饿的掠食者”,因为他内心依然住着当年那个饥饿的小孩——即便名利榜上已得龙头望,依然被饥饿的恐惧绑架着,一边恋着权力的荣光、名利的辉煌,以及寄托在此之上的被尊重感;一边又忍不住回望最单纯的往昔,还没被欲望搅浑的情感。

莫衷一是!

在“留得青山在”哲学前,冯小刚写:“我是非常害怕与过于执着的女性打交道的,那会把我衬得无地自容。”

不知这回面对崔永元这位过于执着的老朋友,他内心的青山是否依然留得住。

来源:搜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17 23: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