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21|回复: 0

浙大博学热点解析:同仁堂蜂蜜事件证明 老字号也非圣洁如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6 19: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12月15日晚,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了关于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涉嫌违规生产食品蜂蜜的相关报道,为此,北京同仁堂发表相关声明表示,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

有暗访的视频、有从业者的爆料、有地方监管的定论,不管北京同仁堂蜂业的致歉有几多“真诚”,盐城金蜂在生产同仁堂蜂蜜中的种种失范违规之举板上钉钉。企业宣称“退给蜂农养蜜蜂”;记者调查却发现,回收蜂蜜被倒入大桶后送入原料库;当事企业却回应,“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真相如何,亟待解密。

千百年来,市场早就泼灭了“免检”的空想,一个共识无比清晰——监管一旦阙如、责罚一旦绵软,老字号定会犯“老顽疾”。现场检查发现,这家公司在处理不合格原辅料时,仓库保管应该贴上不合格标识,但在该公司显示“倒蜜”的原料桶上,并没有发现这样的标签;而早在今年9月份,地方市场监管局在接到举报后就将这家企业列为重点监控企业,发现它们还曾将2018年3月生产的蜂蜜更换成2018年6月。遗憾的是,声明回应竟称为“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错得如此利己、错得如此恰到好处、还错成了“系列剧”,涉嫌违法违规的行为,仅仅是“差错”而已?

企业社会责任的鬼话,是不会自动内化为经济人信仰的;所谓道德血液的吁求,也总是靠严刑峻法和严苛监管兜底的。康熙当年写下的“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八个字,在品质与安全上并不是什么黄马甲的背书;“业界良心”如果没有良心监管来检阅,消费信任和市场公信大概迟早也会“喂了狗”。说实话,因为有了“同仁堂”三个字,相关食品、保健品或药品的价格并不便宜,消费者也认同这个基本逻辑——高价买个高质量,高价买个更安心。结果呢,品牌不仅没有履行质量义务,相反在底线问题上如此触目惊心,无论“未流向市场”的说辞真假与否,其产品生产流程已经叫人疑窦丛生。

这样劣迹斑斑的企业、这样无法无天的操作、这样放飞自我的内部监管,对得起终端零售市场“高贵”的价格标签吗?

百年老字号因有悠久历史与深厚的市场信用,开起分店来也是特别容易,这些年,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故事并不鲜见。表面来看,这是大品牌的品控问题;实质而言,是滥用品牌信用、急速市场变现的必然之祸。老字号遍地开花、乃至“一招鲜吃遍天”的扩张之路不胜枚举,做药材的做食品、做零食的卖保健、做衣服的玩科技……跨界之局越来越多,看起来是创新发展,实则离匠心越来越远,说白了,不过是贴牌卖个“眼熟”。不过,它们大多忘了这种无序扩张的风险:一旦子项目发生质量危机,对于大品牌的整体杀伤力很可能是摧枯拉朽的。就像遥远的盐城金蜂的一罐子蜂蜜,很可能让北京的“同仁堂”三字在市场上集体性承受信用质疑。似乎很难说,这中间究竟得失几何、成败几许。

同仁堂蜂蜜事件击穿了品牌责任底线——它再次告诉消费者,动态的市场里,老字号也非圣洁如斯;它再次告诫涉事企业,品牌信用终究是个定量,透支多了迟早会玩死。至于职能监管部门,责任就在于揭下少数作恶品牌的那层画皮。

来源:百家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18 12: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