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题:扬帆出海 拥抱世界——中国企业“走出去”十年之路
新华社记者
今年9月,全球个人电脑出货第一的桂冠花落联想。8年前,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被讽为“蛇吞象”的这家中国企业,成功实现了国际化进程中的飞跃。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
十年风雨,在“走出去”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借着加入世贸的东风,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扬帆出海,在学习中融入,在融入中超越,在波折中发展,在发展中共赢。
格局:潮奔四海 顺势而升
北京至巴黎,再转机到乍得首都恩贾梅纳,需要近20个小时。在这个中非小国首都机场的入境人群中,有好几张中国面孔。
“觉得乍得离中国挺远吧,可现在这儿中国人真不少,很多中国公司都来了。”结束休假返回乍得的中石油当地项目经理李欢对刚到乍得的新华社记者说。
中国驻乍得使馆经商处参赞郑伟面对记者,对当地15家中资企业如数家珍:中石油、中工国际、中地海外、华为、中兴、山东国际、三一重工……
这里只是世界地图上一个小小角落。十年来,“五湖四海”已构成中国企业 “走出去”的现实格局。
截至2011年底,1.8万家中资企业足迹遍及全球约90%的国家和地区,逾百万中外员工在这些企业辛勤打拼。
走出去的幅员辽阔令人振奋,更加炫目的,是动态的增长图景。
十年连增,增幅27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002年的27亿美元扩至2011年的747亿美元,世界排名从第24位升至第5位。
《财富》500强企业排行榜上,中国企业数量十年跃增5倍,从2002年的13家变为2012年的79家。
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多的员工,缘于越来越多的生意。仅“十一五”期间,不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中企在海外就实现销售收入2.3万亿美元,相当于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近三分之一。
十年发展,中国经济获得了新的全球定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企业从商品“走出去”,到工厂“走出去”,再到资本“走出去”的阶梯递进,顺应的是中国经济变大变强的潮流和需要。
当前,世界经济正经历重大的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变化,尤其近年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连锁冲击,已然催生新的国际格局。对于世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提升,已是全球经济要素、产业链条与治理体系解构重建的重要组成。
这些变化,比利时工人史帝文·罗瓦尔特深有感触。
2010年的冬春,这位沃尔沃比利时根特汽车制造厂的车间组长日子不好过。当时沃尔沃可能破产的消息不断,罗瓦尔特担心自己的饭碗。直到3月底,这位欧洲蓝领对记者说,他“放心了”。中国的吉利集团刚刚成功收购沃尔沃,承诺保留在欧洲的工厂和工作岗位。
早在1996年就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先遣队的海尔,如今已是全球公认的“白电”大王。《财富》杂志将2011“最具创新力中国公司”的家电行业冠军头衔给了海尔,并为相关报道写下标题——《海尔:人人都是创新体》。
高盛中国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在今年的一篇分析报告中写道:在中国收入增长、内需扩大等因素支持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转而“为中国制造”的情形顺势而生。
山东重工就直接投入了这样的实战。2012年1月,山东重工以近4亿欧元收购了意大利豪华游艇商法拉蒂。“中国是游艇业快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未来5至10年潜力巨大,”在收购声明中,买方的战略意图清楚呈现。
正如美国企业战略大师加里·哈默所倡导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向管理和技术要效益”,中国企业早期“走出去”找资源、找市场的模式正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制造”升级“中国创造”、“中国制造”转向“为中国制造”等新阶段已经开始。
战略:指引航向 应时而变
“单是会赚本国的钱,不算什么本领。有本领,就要去寻找国外伙伴,占领全球市场,挣外国人的钱。”鲁冠球,这位已在美国投资收购28家工厂的农民企业家,用直白的语言解释了万向集团的国际化动因。
而在国家层面,“走出去”则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升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曾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传统加工制造业的利润已经“薄得像刀片”,随时可能被全球产业调整的浪潮淘汰出局。“走出去”找市场、找技术、找经验、找品牌,成为中国企业的迫切要求和中国经济战略的新重点。
2000年,中国领导人把“走出去”战略上升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的高度。
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企业走出去,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一项重要考量。
中国经济的庞大身躯在世界崛起的同时,原油供应的对外依存度从十年前的30%左右上升到55%以上。缺的不仅是油,还有天然气、铁矿石……
以“中字头”为代表的大型央企成为拓展海外资源、确保能源安全战略的先锋。这些中国海外资源供给战略的“操盘手”,摆脱了传统工业化国家“吸血”式的掠夺性开发,探索出了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新途。
2011年11月的一天,尼日尔总统优素福亲手把产自中石油阿加德姆项目的汽油注入自己的吉普车。中石油尼日尔公司总经理付吉林回忆说:“他很激动,因为那是尼日尔自己的油。”
借助与中石油的合作,这个非洲国家建立起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当然,不只是石油,还有配套的道路、机场、水厂、电力,明显下降的成品油价和新增的数以千计的工作岗位。
截至2010年年底,在资源丰富的非洲,中国累计投资额达40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约130亿美元。在矿物资源丰富的拉美,中国投资从2008年的5000万美元跃升至2011年的101亿美元。
企业“走出去”,还关乎中国整个经济体系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外贸依存度和外汇储备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累积。中国经济贸易项和资本项下“双顺差”造成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内部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外部摩擦增多,压力凸显。
“走出去的确是中国经济战略的一步好棋。在海外投资设厂,产品销售不计入中国的出口项,既缓解了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又可缓解居高不下的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升值压力。近年中国央企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对外‘资本输出’,缓解了中国资本项目的顺差,总体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汇丰集团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简世勋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挑战:激流险滩 知难而进
“美国国会的决定给美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了损失,美国民众需要一个更好的解释!”华为北美分公司副总裁威廉·普卢默今年10月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激动而又无奈。
就在当天早些时候,国会情报特别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报告,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封杀华为公司在美开展业务。尽管这份报告语焉不详,难以令人信服,但在美国国会的强大政治影响力之下,华为公司走进美国的努力再度受挫。
华为受阻只是中国公司国际化进程中遭遇众多挑战中的一个新案例。
“走出去”十年来,中国企业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历经风雨,在残酷的商战中学习在异国他乡生存和成长。
从某种程度上,“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条苦笑曲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间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马光远说。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政治阻力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不仅在美国,在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价值观的差异令一些外方人士对中国企业抱有疑虑,甚至以经济安全和产业政策为由将中企拒之门外。在非洲、在拉美,一些国家也对中国人的做事方式有误解或成见。常加班、重储蓄,这些在中国员工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对一些外籍员工来说却“难以理解”。
而企业走出去的许多挑战也来自自身。
在走出去的企业中,有不少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对宏观形势判断也没能准确把握,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中国企业贸然去美国抄底,结果不少公司遭遇挫败,损失惨重。
走出去的企业大多都努力本地化,但由于国际化时间较短、文化差异等原因,要真正融入绝非易事。
此外,国内一些相关立法的协调、项目决策审批程序的速度,还没能跟上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海外投资保险机制不够健全,使企业难解后顾之忧。融资难,也使不少企业对海外并购望洋兴叹。
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挫折和挑战挡不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决心和勇气。
专业机构发布的《中国海外并购趋势2012》报告指出,虽然中国企业走出去遭遇一些障碍,但2011年底并购数量和金额已经分别是2005年的3倍和5倍,“中国作为全球投资人的快速崛起”还将继续。
趋势:潮起潮升 引领超越
今年9月,世界电影之都美国洛杉矶。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此宣布:“我们很高兴完成对AMC的并购,这是万达国际化的新篇章。”31亿美元并入美国第二大院线,万达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这是迄今中国民营企业,也是中国文化产业进行的最大规模海外并购。
举目前瞻,中国企业更大规模“走出去”的动能已具,趋势渐显。
“今后20年还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黄金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这样预判。
——走出去的层次将继续沿“价值链”上升,沿“产业链”下放。
美国传统基金会资深研究员史剑道认为,以往许多中国企业走出去重点指向资源和基础产业,今后中国企业在注重实体经济的同时,会更多涉足价值链的高端。
在英国伦敦,中投公司已成为新金融城开发商母公司的第三大股东,多家中资银行落户英国央行周边。在美国好莱坞,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梦工厂今年8月开始携手。美国电影行业资深评论人兰德里斯这样写道,中国企业开始步入国际创意产业前沿。
——走出去主体将由“国家队”主导逐步转向“民企团”领军。
分析人士表示,过去十年,“中字头”的企业领衔走出去,择机走进去,奋力走上去。未来十年,民营企业更有可能成为续写“走出去”大篇章的主笔人。
联想、海尔、华为、中兴、万达……在它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准备搭乘中国资本出海之舟,实现开拓新业务的梦想。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政府投资固然重要,民间投资将更有作为。
——“走出去”东道国对中国企业的态度会随时间呈现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继续扩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东道国遇到障碍会增加,摩擦会变多,不过,它们对中国企业的态度也在悄然改变。
“博精深”和“董杰睦”,如果不经介绍,很难想到这是美国堪萨斯州和威斯康星州的两位州长。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美国数十位州长和市长率团来华大力招商引资,在他们的名片上,都印有中文名字。
在曾经把中国视为“价值洼地”的欧洲,许多地方转而成为中国企业家眼中的“价值洼地”。“中国企业越来越旺盛的海外投资冲动和欧洲的资金饥渴一拍即合,”私募投资人史欣告诉记者。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之舟,将更多地承载中国理念与中国经验。
从海尔的张瑞敏、联想的柳传志,到万达的王健林,越来越多“出海”的中国企业家走上美国哈佛商学院等国际一流的商业思想讲坛。
越来越多投资欧洲的中国企业将从“用市场换技术”的被动合作者转变为引导企业发展方向的“领路人”。
走进非洲的中国企业开创出国际援助的一种新模式。无论是联合国,还是世界银行,许多国际组织都在积极研究中国的经验。
英国《金融时报》在一篇文章中强调,在新的全球化经济中,中国企业将不再只是“追随者”和“融入者”,而将越来越多地成为“引领者”。
十年回望,全球经济与商业格局犹如巨洋,风卷云腾,波涌难平。而中国经济已渐升渐起,成为激浪强流。在这洋流之上踏浪逐潮的,正是扬帆出海、栉风沐雨的中国企业。
“走出去”令世界刮目相看。在持续的机遇与挑战中,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将不断探索实践。
展望未来,“走出去”的浪潮还将层层推进,推动中国与世界驶往发展共赢的新征程。(记者刘丽娜、谢鹏、金旼旼、刘春燕、康逸)(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