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题:塑造形象须内外兼修
新华社记者刘丽娜
企业也是一张国家名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形象更与一国的国际形象息息相关。
十年走来,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正在改变全球经济格局。通过“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世界更直接地感受到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加深对这个“龙之故乡”的了解和认同。
回望十年,即便最挑剔的西方观察家也承认,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速度、广度和力度令人瞩目。
从2002年至2011年,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以每年逾40%的速度递增。在欧洲经济大国德国,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其最大的境外投资国。
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到南美的亚马逊雨林,从冰岛的海港到新西兰的牧场……,中国企业在全球近180个国家和地区留下辛勤耕耘的足迹,带去中国的商品、劳务和资本。
跨国并购规模达到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上数量大增。联想、海尔、华为、中石油、三一重工……一系列中国品牌正逐渐在全球为人熟记,许多中国企业凭借实力,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不断升级,跃入世界强手之林。
中国企业“出海”,中国文化因子也随之传播。“勤奋”、“开拓”、“务实”,谈到中国企业形象,知名智库美国进步中心研究员梅拉妮·哈特如此描述。
然而毋庸讳言,中国企业形象在“走出去”的进程中也遭到一些误解、批评甚至抹黑。一些西方媒体罔顾事实,别有用心地为“迟到”的中国企业贴上负面标签。这不仅使商业活动的实施面临阻碍,也使国家形象的塑造面临新的挑战。
面对外部“噪音”,需要各方协同努力。在政府层面,需进一步加强公共外交,使中国“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理念为世界广泛接受,为“出海”企业创造更好环境。中国企业也需要推动立体公关,使“互利共赢”、“造福当地”的经营宗旨在全球深入人心。
反求诸己,更应看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仍然偏低,对海外的投资经营环境需更长时间学习与适应,应对内外风险的经验仍然不足。
因此,中国企业练好内功,提高竞争力仍是根本。胸怀四海的企业家更应思考:如何借助后发优势在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方面更上层楼;如何同时强化“企业公民”意识,加深与驻在国社会的利益和文化融合;如何在品牌认可度、管理亲和度和文化美誉度上着力更多。
展望未来,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将继续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人们期待,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将量与质并进,内与外兼修,将企业和国家形象塑造得更高、更强,亦更美。(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