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罗马3月14日电专访:“知己知彼才能为人接受”——画家张剑峰谈中国画走出去
新华社记者葛晨
随着国内字画艺术市场逐渐繁荣,不少国画艺术家把目光投向海外,希望中国画被更多人接受。针对中国画“走出去”,已在两个欧洲国家举办画展的画家张剑峰颇有感触,认为关键在于知己知彼、因地制宜。
“国画就像中国人的中餐,油画正如西方人的西餐,”张剑峰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国画表达的精神是油画无法代替的,国画展现的更多是意境美,有时候这种美更为强大,而西方油画用大量的色彩来表现思想。
张剑峰去年和今年分别在法国和马耳他举办了画展。他认为,大多西方人对国画印象比较单一,虽然不乏研究国画的专家,但事实上国画的普及率很低。西方人能否接受国画,要看国画是否“对胃口”。
“参观者对他们熟悉的主题更感兴趣,比如大海、雄鹰、鱼和花卉,”张剑峰回忆道,“他们看到这些主题的画时更容易接受和欣赏,从而发现国画的美。”
从这一角度而言,艺术家必须同时熟悉中国和外国的人文政治、历史地理,从而在国画的技巧中融入自己的元素,用自己的画卷来表现对世界的认识。而国画要在全球建立影响力,必不可少的就是因地制宜。
虽然国画在西方远未普及,但不少参观画展的人对国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针对这一现象,张剑峰认为,这是因为“美是世界通用的语言”。
看过张剑峰作品后,艺术评论家E·V·博格这样评论:“少即是多。(绘画)主题自然地适合画卷的空间,留白让观众关注细节。(绘画)语言简单且清晰。”
对国画受到欢迎,张剑峰有自己的解释。他说,绘画来自心灵,像诗歌一样,而国画大多是对大自然的赞美,是一种共通、通过视觉交流碰撞的语言。
另外,对大多数西方人而言,国画尚处于“神秘”阶段,寥寥数笔便可表达出复杂且生动传神的东西,这同样也是国画吸引他们的地方之一。
张剑峰自幼家境贫寒,小时候只能趁放羊或者割草的时候用石头、木棍在山上画画,最初的绘画启蒙来自当教师的父亲和家中的几本连环画。“那时候真是想都没有想过可以学国画、办画展。”
而如今,他已踏上巡回画展的路。“中国的文化部门和驻外机构很重视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艺术家海外展览提供平台,让我很感动,”张剑峰坦言,艺术家需要走向国外交流、观察、思考和融入。(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