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金边12月20日电专访:柬埔寨《华商日报》走过20年——访柬埔寨银行家、《华商日报》董事长方侨生
新华社记者王其冰 李弘
每一个在柬埔寨生活或旅行的人都无法不触碰到方侨生的标记。首都金边河畔游乐区钻石岛、繁华要道上高耸的加华大厦写字楼、苏利亚综合商厦、靠近波成东机场的加华工业园、濒临河畔的高档商业住宅区,还有遍布全国各地的加华银行楼——这些都由方侨生创造。
这位商界大亨集3个国家的印记于一身:在柬埔寨出生成长、加拿大国籍、中国广东潮汕人后裔。同时他还拥有多种身份:银行家、实业家、房地产商、文化投资人、柬埔寨首相洪森顾问以及《华商日报》发行人。
2013年12月17日,与柬埔寨战后重生相伴的华文报纸《华商日报》正好走过20年。除《华商日报》外,柬埔寨目前还发行有《柬华日报》《金边晚报》《高棉日报》《星洲日报》等4份华文报纸。在5大华报中,《华商日报》与《柬华日报》是柬埔寨战后历时最久的华文媒体,成为柬埔寨华侨华人社会联络的纽带。
方侨生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讲述了《华商日报》的诞生过程与发展经历。
一切都要从他办银行的经历谈起。
1977年底,柬埔寨局势不稳,方侨生从柬埔寨逃到泰国,并以难民身份辗转到了加拿大。他开了一家金店,在加拿大生活了9年。1988年起,依然心系柬埔寨的方侨生注意到在海外的柬华人经常汇款给柬国内的亲朋好友,对金店或金行作信托有需求,这样汇往柬埔寨的金额一年能达到两三百万美元,他因此萌生了开银行的念头。随着柬埔寨局势越来越稳定,方侨生从最初的信托公司资本起步,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1993年,他获得银行牌照,开始做银行业务。
这时联合国军队已开始从柬埔寨撤退,政局相对稳定,柬埔寨华人社会需要各方面信息交流,方侨生又想到了办一份报纸,这样他就成了《华商日报》的出版人。
方侨生告诉记者,当时他们找到7位老报人聚在一起,创办了这份《华商日报》。这些元老有的已去世,现在报馆里多数是新近从中国来的人。
方侨生说,当时互联网还不流行,人们大多数还不知道什么叫电脑。他们得知泰国有排版软件,还有从电视上截屏的照片处理技术,就去泰国买来叫“齐天大圣”的排版软件。他们还在柬埔寨招聘女孩子进行中文打字培训,所以《华商日报》起步就是电脑而非铅字排版。
“那时国外的印刷公司有很多淘汰的旧机器,我就去买回来,作为我们的印刷设备,”方侨生说。
办报纸也不是一帆风顺。他说,当时柬埔寨经济不是很景气,买报纸的人不多,广告也不多,他们做了两年的赔本生意。“但办报纸是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办报的宗旨就是宣扬中华文化,促进工商交流……我们也不靠办报纸吃饭,就不断地坚持,到1996年逐步可以做到盈亏平衡”。
方侨生坦言,现在平面媒体不容易做,报纸销量不怎么大,不过报馆已向新媒体发展,微信用户数目增多,也达到了促进工商交流和咨询平台的目的。他还表示不太相信平面媒体会消失,印刷媒体这个平台一直在起作用。
他说:“柬埔寨会形成媒体产业。柬埔寨的报纸、电台很多,土壤很多,但从商业角度看并不适合做投资,它只是一个平台,是对社会的奉献。”
祖籍广东的方侨生从小学到初中以中文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他说,柬埔寨华人爱国,宗族观念强,当时柬埔寨很多地方有华校,华人也都注重华文,“我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而现在,柬埔寨小学生课外读物不是很多,“我希望学习华文的小学生也看我们的报纸,通过报纸,学习中华文字和中华文化,”方侨生说。(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