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68|回复: 0

从审计署绩效报告看审计改进空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0 03: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审计署绩效报告看审计改进空间

从审计署绩效报告看审计改进空间

    审计署日前发布的2014年度审计署绩效报告显示,在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中,2014年审计署财政拨款支出共12.07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256,人均审计成果为9274万元。也就是说,审计每花1元财政资金,可为国家带来增收节支等经济效益256元。(9月9日新华社)

    如此高的投入产出比,当然值得在审计署绩效报告中书写一笔。这一绩效和审计总成果的取得,除了审计部门自身的绩效意识和成本控制能力提高之外,近年来审计范围扩大所形成的“规模效应”,也应该是重要原因。比如,继“审计全覆盖”写入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后,国务院去年10月公布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审计全覆盖”的范围。随着审计触角不断延伸,审计成果自会有所增加。

    审计成果通过量化形式呈现出来,可谓一目了然。但是,如何看待这一审计成果,却仍需辩证思维。一方面,通过审计为国家财政带来增收节支,确实是直接的审计成果。但另一方面,审计署作为一个“发现问题”的部门,其审计成果越大,也意味着当前各领域内的问题越严重。所以,真正的审计成果,不仅体现为一时的财政资金使用多寡,而应该是审计发现的问题能被尽快化解。

    谈及审计,人们印象最深的或许还是当年的“审计风暴”。2003年,审计署推出审计结果公开制度,时任审计长李金华代表审计署提交了一份长达22页的审计报告,并首次全文公布了涉及很多重要部门的审计报告,一时引发各方关注。从今天来看,这一“审计风暴”的开启,无疑为审计署发现问题、揭露问题的勇气和传统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而近年来,随着审计体制的完善、“审计风暴”常态化,人们不仅期待看到审计部门能够敢于揭露问题,更希望审计所发现的问题,能够被追责、公开,并最终得到制度化解决。然而,现实与人们的期待包括审计部门的希冀之间,仍有不小距离。

    以2014年的审计报告为例。该报告的“加强财政管理的意见”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审计发现的问题,有些长期存在但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也不利于重大改革措施的落实……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一些领域的具体制度规定未及时修改完善,特别是一些部门规章与改革发展形势不相适应,部分领域简政放权、职能转变不到位,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改革,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审计部门作为一个立足于发现问题、检视漏洞的部门,决定了它自身并无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形成防范问题的制度建设,仍需由具体部门甚至是顶层设计来接力。审计发现多少问题是一回事,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则是另外一回事。而社会进步的实现,除了权力部门有发现问题、正视问题的能力,更在于有补漏、解决问题的自我修复能力。所以可以说,审计的最大成果,应该体现为它所审计出的问题,都能够及时导向制度上的补缺与完善,不再让审计“重复昨天的故事”。

    成绩的另一面往往意味着问题。一如人们看待反腐,被严惩的官员之多、级别之高,仍只是对存量腐败的清理,是为治本赢得时间,本身并不能代表治本。审计署的绩效报告同样应该如此看待。一份数字光鲜的审计署绩效报告,可看作是审计部门的审计成果,但也可能反映的是很多长期存在的问题仍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审计仍有太多的老问题可挖。认识到这一点,方能算是对审计署成绩单的一次理性审视。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7 14: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