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桥传真信五通
董桥冠之为才子,一点不为过。他自幼修习古诗词,习练书法,会弹钢琴,读书广博,见多识广,到如今都开花结果了,成了两岸三地著名的散文家。这样说还是有点窄了,应该说是华文区最著名的作家。他的书卖得很好,更有甚者,那些喜欢他的书又有藏书爱好的人,更是以高价求得他的签名本。有人组织他的签名本去大陆网上拍卖,编号1的那本多以四五千元拍出。很巧这位“董迷”,我认识,在香港新亚书店的拍卖上,看到存世甚少的《在马克思的胡须丛中和胡须丛外》(非签名本),就被香港一位藏书人以五千多元购去。连那本没签名的《小风景》现在也卖出八百元了。所幸我有他整套的散文集子,或题签或题赠。他的散文集最初两本由香港出版,后来的几本由台湾出版,再后全归了牛津,最初的那几本其它出版社出的书也由牛津编辑整理再版了。
有了电脑之后,传真机没落了。二十多年前传真机可是编辑的利器,传稿及与作者通信都既方便又快捷。可惜的是那些信很难留下来,一般看完就丢,留下的很少。留下的,字迹都退化变白而看不清了。近日翻抽屉,竟然翻出董桥五通传真信。或许压得很实,字并未全退白,还看得清。今录下也是珍贵的史料了。
二O O三年,董桥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我任文学杂志《文学世纪》主编。当编辑的总想拉到名家的好稿,于是有了下面这些“传真信”。与董桥初识时,他从英国回来出任《明报月刊》总编辑,我在第三度复刊的《良友画报》任执行主编。由于《明报月刊》的经理哈公,是认识的福建同乡,他曾介绍我的一篇写书法刻印家的文章给董桥发表,我们相约在铜锣湾的一间印度尼西亚餐厅吃饭,从而认识而成了朋友。那是1985年,转眼间己是三十多年的事了。
他实在太忙,对文章又执着不随便落笔,所以他曾许愿“万一忽然可以有点闲情,一定给你绣几句细活”,当然是泡汤了。
古剑兄:
示拜悉,谢谢。
报馆编务、业务部都要理,我每星期写三篇专栏已经够吃力了,其它文章不太可能兼顾了。你知道我不随便写,要随便写,一天写三篇都没问题。当然,万一忽然可以有点闲情,一定给你绣几句细活。
《从前》还有得写,将来退休再说了。牛津在弄插图本的《小风景》,夏天也许会出,出了一定送你一本。都是我收藏的字画,那是我工作之余的生活乐趣了。
写施老的《晚香》影印给你。
来源南方都市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