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18年-1720年,康熙皇帝派清军击败了侵袭西藏的准噶尔部策零敦多布,恢复了西藏的秩序,策零敦多布逃回新疆伊犁。接下来雍正、乾隆皇帝忙于平定青海和川西的大小金川,尤其是乾隆初清廷深陷大小金川之战,耗费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直没有过多的精力解决准噶尔势力。
1749年大小金川平定以后,清朝在西南地区得以顺利地推行改土归流,这项对后世影响重大的政策,改变了中国西南地区延续千年的治理方式,对我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清朝征战大小金川的时候,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于1745年病逝。噶尔丹策零和他爹策妄阿拉布坦是比噶尔丹更难缠的对手,他的去世对清廷来说是一个大好的消息,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准噶尔内部为争汗位而开始内讧。
准噶尔内部各势力进行激烈的斗争,最终大将策零敦多布(从西藏逃回的那位)的孙子达瓦齐夺得统治权,自立为汗,因为他得到了盟友阿睦尔撒纳的支持。阿睦尔撒纳是辉特部的首领,辉特部本是卫拉特蒙古的一个小部落,依附于四卫拉特(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之一的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西迁伏尔加河后,辉特部便迁至如今的新疆塔城地区,取代土尔扈特称为卫拉特四部之一。
阿睦尔撒纳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也是位野心勃勃的人,他帮助达瓦齐只不过是想借机壮大自己的势力而已。当阿睦尔撒纳的野心不能满足的时候,最终还是和达瓦齐反目成仇,开始攻击对方,结果被打败,率众向清朝投诚。
大小金川战役之后休养生息了几年,乾隆也正想借此机会一劳永逸地解决准噶尔的问题,此时就是最佳时机。遂开始做战前准备,从各地调集人马,筹集粮饷,并制定了战略方针。
1755年二月,清军兵分两路,直扑伊犁。北路军两万五千人,由定北将军班第和投诚的阿睦尔撒纳率领,出乌里雅苏台,翻越阿尔泰山脉,然后向西南方向推进。
西路军两万五千人,由定西将军永常和萨喇尔率领,从巴里坤经乌鲁木齐杀向伊犁。两军在博罗塔拉河(今新疆博尔塔拉河)汇合。
达瓦齐听闻清军大军逼近,闻风丧胆,仓惶之下弃伊犁城而逃,率万余人退守格登山。格登山位于伊犁城西南方向,在现在的新疆昭苏县县城以西六七十公里,苏木拜尔河的东岸。离格登山不远的地方就是如今中哈边境。如果站在格登山上就可以看到对面的哈萨克斯坦的小镇。格登山本是一座不知名的山,但是因为这次的战争而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后来乾隆下令在山上立了座高约3米的纪念碑《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还亲笔撰写了碑文纪录平叛的经过。此事暂且不提,我们还是先回到战场上。
清军占领伊犁后,还是兵分两路,渡过伊犁河逼近格登山,将达瓦齐叛军包围。夜间,清军派投诚的原准噶尔部阿玉锡等人率领22骑,利用夜色、熟悉地形等有利条件,混入达瓦齐大营,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达瓦齐叛军军营大乱,被随后跟进的清军击溃。达瓦齐率两千部众向南翻越天山而逃,在乌什附近被当地首领擒获,献给清军,至此达瓦齐的叛乱被平定。
在这场平定准噶尔达瓦齐势力的战争中,阿玉锡虽然只是前锋队的一个小小翼长,但是凭着勇武为清朝平定西域立下了不朽功勋,被列入百位功臣名录,而且高居第33位。乾隆亲自接见阿玉锡,并为他的画像《散秩大臣喀喇巴图鲁阿玉锡像》御笔亲书题赞,悬挂在紫光阁。如今这幅画像存于天津博物馆,是经历八国联军侵华战火后仅存的两幅百位功臣画像之一。
虽然说即使没有阿玉锡,清军以5万兵力,差不多人均配备3匹马这样的实力,平定达瓦齐也是早晚的事,但是阿玉锡勇武的表现无疑使得整个战争的过程变得更简单、更容易。更快地结束这场战争,也减少了伤亡和钱粮的消耗。从更大的层面上来说,阿玉锡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确实值得得到乾隆皇帝的褒奖。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