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98|回复: 0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建筑业发展新引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7 20: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行业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自2019年6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建筑工程管理由粗放型转向精细化。

政策利好行业 未来市场广阔

近年来,随着利好政策的不断加码,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迅猛。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7年年底,住建部印发通知,使得装配式建筑从试点示范走向全面推广阶段,步入高速发展时代。行业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303亿元快速增长到2017年的4682亿元,2018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已达到6532亿元。

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市场空间约2万亿元,到2025年超6.8 万亿元。根据顶层、地方细则和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测算2017—2020 年全国装配式建筑累计市场空间约2 万亿元,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推进地区累计市场空间超过8500亿元,约占全国40%;2017—2025 年全国装配式建筑累计市场空间超过6.8 万亿元。

1.jpg


建筑面积逐年增长 区域分布较集中

我国建筑业当前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以现浇建造方式为主的传统产业,传统建造方式提供的建筑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建筑产品的美好需求。为此,我国需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随着各地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项目落地,我国新建装配式建筑规模不断壮大。据统计,2012—2017年我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逐年增长,从2012年的1424.8万平方米增长到2017年的15240万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0.6%,预计2018年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将达到19000万平方米。

从区域分布看,北京市和山东省装配式建筑项目较多,占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比重分别为16%以及15%;其次是上海和江苏、湖北地区,项目占比分别是14%、13%和7%;浙江省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占比为6%。综合来看,华东地区仍是我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最多的地区,仅上海、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市项目占比就已经达到48%。

行业基础研究缺乏 可持续发展基础不良

目前,国内对于装配式建筑模式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当前的现状,这就说明,想要使得研究成果更深入,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经费和人力。

目前,我国的建筑领域不断引进国际上通用的建筑施工技能,但是想要创造出更好的效果,就必须要将建筑模式、监管体系、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养一同提升,只有整个领域一起提升,才能使创新效果更明显和准确。建筑领域装配化的改革,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装配式建筑模式的建设离不开设计人员的帮助和经验支持、建设团队规定的工期和资金投入,然而,以上所讲内容只是目前一个理想化的状态,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成本人才技术 三大瓶颈制约行业发展

虽然目前国家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逐步完善了政策和标准体系上的相关规定,但目前业内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建造成本较高。目前,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处于市场起步阶段,制构件产量低,没有形成生产规模,此与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成本偏高。据统计,装配式建筑每平方米造价比现浇式建筑高出700—800元。同时,预制构件企业按照工业企业进行课税,预制构件增值税达到了17%,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利于装配式建筑的推广。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全国的大专院校基本上没有“预制构件”专业,也没有对技术工人培训的渠道,造成相关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均极度缺乏。同时,装配式装修,导致工程虽然在混凝土现浇、模板和钢筋等方面减少了现场用工量,但同时也增加了构件吊装、灌浆和节点连接等方面的人工用量,并且施工难度更大,普通的施工队伍、人员素质较低,缺乏施工经验,很难满足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要求。

三是缺乏技术支持。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涉及“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各个阶段,这就要求实施装配式建筑的企业最好熟悉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并有一定的BIM技术。

建筑业发展新引擎
  
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其中,与建筑业关联最大的是设施联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
  
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础设施水平。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国家三大战略之首,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的核心,其落实利好五大行业,建筑及建筑类的配套产业作为 “互联互通”项目及“一带一路”国家产能建筑的重要执行者将首先受益。随着丝路基金、亚投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后续订单承接和生效也将加快,业绩增量预期也将随之提升。
  
国内方面
  
2015年各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一带一路”拟建、在建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总规模已经达到1.04万亿元,投资项目多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建设。其中,铁路投资近5000亿元,公路投资1235亿元,机场建设投资1167亿元,港口水利投资金额超过1700亿元。考虑到一般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为2至4年,2015年国内“一带一路”投资金额在3000亿至4000亿元。2015年由“一带一路”海外项目基建投资拉动的国内基建投资规模在4000亿元左右。
  
国际方面
  
目前已经落实的跨国投资规模约524亿美元。据商务部估计,“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海外收入占我国8大建筑公司2013年总营收的16%,将极大提升我国大型建筑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
  
“一带一路”周边大部分国家近年经济增长放缓,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基础建设相对落后。以铁路建设为例,多数国家铁路里程与国土面积之比在1%以下,而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在5%以上。即使考虑国土面积因素,中国、俄罗斯等大国的铁路里程与国土面积之比分别为0.7%、0.5%,也要明显低于美国2.5%的水平。而与此相对照,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经验丰富,部分领域甚至存在产能过剩。这些产能一方面需要限产减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海外需求的方式来解决中国传统的出口国美欧日并不适合这样的基建输出,“一带一路”的周边发展中国家则更符合这方面的需求。
  
但是,也必须看到建筑行业发展海外市场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风险: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覆盖的中亚、西亚、北非等地区宗教和民族问题关系复杂,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比较活跃。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地区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甚至伴随严重的后遗症,而且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经济体制、宗教文化习俗相去甚远。进军海外基础设施市场时,资金瓶颈也是我国建筑业的一大挑战。同时,海外工程业务的利润优势并不明显。
  
然而,“一带一路”毕竟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政治战略,在具体行时必将有国家信用在其后支撑,众多的外汇储备使得未来项目执行更有底气。从参与亚投行国家的数量上来看,有些超出我们的预期,特别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加入能够看出发达国家对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也有着很大兴趣,这对未来开展区域投资建设将起到到积极作用。我国建筑公司并不一定需要资金进行建设,也可通过资产运营、工程换资源等方式参与建设,这种方式也为我国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提供了一条路径。

2.jpg


建筑工业化对建筑业生产方向的引领

建筑工业化是一种新型建筑方式,它改变了传统建筑行业中原有的手工作业、粗放型的建筑方式,利用高科技和信息工业化的手段,在流水线上建好房子的“零部件”,再在现场进行装配,对推动我国传统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因此,建筑工业化备受重视。今年以来,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中重点提出要推广“建筑工业化”;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建立健全经济、适用、环保、节约资源、安全的住房标准体系”,逐步解决中国“城市病”问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要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并将“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标准化,提高住宅工业化比例”作为建设重点之一。

在供给侧改革对建筑业的四个方面的影响中,建筑生产方式的影响应是最根本和最广泛的。其中,建筑工业化又应该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建筑工业化的推行和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有助于模数化和标准化;整合建筑业和建筑企业的资源,将建筑行业整体资源的作用最大化,实现多方共赢;通过标准化和集中的生产方式,减少材料损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建筑产业链的运营效率,并降低建筑企业的运营成本。

多重政策利好无疑标志着建筑行业这一巨无霸行业的转型升级拉开序幕,建筑工业化正迎接风口。与传统建筑手段相比,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在工期、产品质量、安全性能和节能环保效率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以100平米的建筑为例,采用建筑工业化的施工工期仅为300天,即10个月到12个月就可完成从零到精装修交房,比传统的施工方式约节省30%左右的工期。如果是建造别墅,从开始施工到完工控制在15天内,而传统的方式大概是6到8个月左右。

在节能方面的优势则更加明显。在寒冷的北方地区,房屋如果在外墙做保温层,在防火技术方面就较难达到要求,而如在内墙做保温层又会占用较多的室内空间。通过建筑工业化手段,将保温层做到墙体中间,兼顾了防火安全和节省空间的问题,比传统建筑大概要提高40%-50%左右的节能效率。

安全性能方面,首先,建筑行业有非常严格的产品设计、检查和验收标准,从图纸审核阶段开始,就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传统建筑行业之所以会爆出一些建造质量的问题,是因为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生了偷工减料、不按照既定标准执行的情况。而工业化的方式则完全杜绝了这种可能性。因为生产线的机器是严格按照图纸的参数进行生产制造,而且每一件建筑产品的生产来源都是可追溯的,这些特点都确保了工业化的建筑手段比传统的建筑业要更稳定、更标准、更安全。

站在国家层面上,建筑工业化的优势同样振奋人心:施工周期仅为传统方式的2/3,用工量也大大减少,施工现场无粉尘、噪音、污水等污染,可节水80%、节能70%、节材20%,而且解决了保温、防水抗渗、不隔音等建筑通病。在国家大力提倡转型升级的今天,建筑工业化已经是势在必行。

同时,由于实现了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建筑企业在本质上已经是高科技企业,建筑工业化不但为农民工提供了一个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市民保障”。在高科技制造企业里,他们可以转化为职业技术工人,甚至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职业生涯发生了很大改变,自身价值也得到了最大化实现。而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智能、绿色和低碳,所以,新型城镇化呼唤绿色、智能和宜居的建筑产品,它要求建筑产业改变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现状,因此,建筑工业化可以和新型城镇化互相促进,互相成就。

跟随“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国门

我国现有的传统技术虽然为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弊端也十分突出。这说明我国必须结合节能减排的要求并且改变传统工艺,加快改造步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经过近1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装配式建筑在世界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领先地位,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建筑,适用于多层、小高层办公楼等住宅建筑;其次是预制装配钢结构,如东南格栅、中坚钢结构,适用于高层、超高层办公、酒店等建筑,有些还适用于住宅建筑;三是以长期工业可持续建筑为代表的全钢预制装配式建筑,适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办公建筑、酒店和公寓建筑。它们完全取代了传统技术,节能、节约钢材、节约混凝土、节水。

随着“一带一路”总体规划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装配式建筑技术除了在国内得到推广,还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将其带往沿线国家,包括中亚、南洋、西亚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而这些国家大多数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他们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有着巨大的基础设施需求,通过和他们互利合作,我国传统的企业模式不仅能得到转型升级,还会帮助中国装配式建筑企业走出去,为它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 和讯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24 06: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