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16|回复: 0

成年人的“作”,可能都跟小时候的这件事有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9 19: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文文妈也在追热播剧《都挺好》,被阳光帅气的石天冬吸粉,对经历过不幸原生家庭的苏明玉也很心疼,所以非常开心看到他俩能走到一起,可惜俩人只谈了两三集恋爱就崩了。

1.jpeg


因为在处理苏大强的住处问题上俩人观念不一致,苏明玉和厨子大吵一架,恢复单身,急坏了屏幕前一众网友,为什么要为了一点小矛盾错过一位难能可贵的伴侣呢?

如果她没有说那句“咱俩有什么关系啊”,石天冬是不是就不会转身离开了。

不仅仅是苏明玉,伴侣或亲子间吵架时放狠话的人都非少数,明明心里那么在乎对方,但为什么一开口就要以伤害为目的呢?

4种依恋模式决定你的亲密关系

苏明玉虽然个性强势,但与人相处时大都游刃有余,面对被开除的员工和强势的领导时都能从容不迫,可只要一碰到石天冬和苏家人,一点小事就会情绪崩溃。

不光是她,有些看着老好人一样的同事可能在家脾气暴躁、整天发飙。看着温柔腼腆的邻家小妹可能在男朋友面前刁蛮任性、作天作地。这是因为我们在面对亲密关系和外界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而前者更加接近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而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主要受依恋模式的影响。那到底什么是依恋理论呢?

我们知道,小朋友都会对他的照顾者非常依赖,且只有当他发现自己获得了照顾者足够的关注和保护后,他才会放心地去探索周围世界,这就是孩子的依恋心理。

但孩子们的依恋模式并不相同,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及其学生在陌生情境实验中发现,孩子的依恋模式大致能分为3类。

陌生情境实验

这个实验每次都需要一对母子(女)外加一位陌生人的配合。孩子需要面临的情况包括:和母亲共处、和陌生人共处、和母亲陌生人同时共处、独自呆着。每个阶段大概都维持在3分钟左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戳上面的视频。

通过观察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心理学家们发现了孩子们的依恋模式可以分为4种,其中有一种是根据后来的实际工作经验补充进去的,包括:安全型依恋、不安全依恋-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反抗型 、不安全依恋-混乱型。

如果大致概述一下,安全型依恋肯定是最好的。这样的孩子在面对母亲离去时虽然也会感到不安,但只要母亲一回来,就会积极接触,情绪恢复也比较快。

拥有回避型依恋特征的孩子对母亲的离开表现得漠不关心,不太主动接近母亲。

拥有反抗型依恋特征的孩子面对母亲离开时会非常抗拒,大喊大叫。等到母亲回来后又会很矛盾,既想接近妈妈,又抗拒她的主动接触。

而混乱型依恋通常出现在被虐待过的孩子身上,因为父母对他们来说既是保护者又是加害者,致使他们对待双亲的态度非常混乱,不知道是要亲近还是逃离。

也许有些家长会觉得,什么依恋不依恋,安全感不安全感的,根本不重要,大家不都这样长大了吗?

是的,我们带着童年的善恶长大了,有的人变成了苏明玉、有的人变成了苏明成,曾经不被人重视的问题如今变成了我们身上的刺,既扎伤自己,也扎伤那些亲近我们的人。

成年人的“作”可能跟这事有关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成年人的依恋模式和童年时的非常相似。

《都挺好》中,苏明玉从小不被母亲重视,家庭地位低,经常被哥哥欺负。她只好放弃寻求家人关心,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考清华和出人头地上,与家人关系冷淡,有时甚至还要动手。从依恋理论来看,苏明玉与家人的关系更像是回避型,用冷漠、逃离家庭来回避掉内心对原生家庭的失落。

后来,苏明玉长大了,也谈恋爱了。但她戒备心很强,最开始连名字都不愿告诉石天冬,收到短信也爱答不理。还曾直言自己不结婚不恋爱就是不愿有人来改变个人生活。

到此时她仍然是到个回避亲密关系的事业女强人。但女强人最后也沦陷进石天冬无微不至的关怀里。有那么一段时间,他们共享幸福时光,仿佛往事已矣。

但因为一次小矛盾,苏明玉就跟石天冬分手了。分手前明玉说了一句话:

“咱俩有什么关系啊?”

这句话激怒了石天冬,毕竟他们曾真真切切在一起过,走过低谷也享受过阳光。于他而言,这句话可能是对俩人爱情的不尊重。其实这是苏明玉在应激状态下的本能反应,那一刻她又变回了童年时遭受冷眼、受亲人欺凌的苏明玉,她只能这么做,只有逃避掉这段关系、回避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才能生活下去。

想要不被抛弃,那就先抛弃别人吧。不但要抛弃别人,还要告诉自己,我根本不需要感情或亲密关系。童年时有回避型依恋心理的孩子长大后可能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伴侣,在应激情况下更是如此。

同样,拥有攻击型依恋心理的孩子,长大恋爱后可能会更爱发脾气使小性儿,因为他小时候也用同样的依恋策略对待过自己的父母。

成年人的种种奇怪行为,在外人看来可能是作、是无理取闹,对本人而言却近乎本能。

当然,少数情况下,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但这种改变好比把一株粗壮的树干硬掰到另一个方向,过程艰难且痛苦。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不要让孩子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心理,让他们拥有一段健康安全且快乐的童年。

别让孩子觉得“妈妈不要你了”

关于建立安全型的依恋模式,解答起来非常复杂,除了抚养者的陪伴时间、对孩子的日常回应程度外,也包括孩子天生的气质,周围环境影响等因素。可以说,想要给孩子的内心建立起一座坚固的安全堡垒,只能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蔬一饭中慢慢搭建地基,从来没有一招制敌的办法。

不过很多不安全的依恋心理都来自担心被抛弃的不安全感,所以如果希望孩子能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家长千万不要让孩子感到“妈妈不要你了”。

不要人为给孩子制作抛弃感

最近,山东某地派出所收留了一位11岁的男孩,在本该是上学的时间段里他却在户外四处游荡。据称,他因为学习不好被母亲赶出家门,当时是凌晨12点左右,他只得在门口站了一夜,第二天妈妈出门上班时也没理他,于是男孩只好坐公交车寻找可以收留自己的福利院。

男孩的父母已经离异几年了,他一直跟着父亲生活,只是最近父亲的工作比较忙,所以才暂住母亲家,没想到就发生了这件事,事后也是由男孩的父亲把他接回了家。

身为一位母亲,我看到这则新闻时非常气愤。这位妈妈全然不顾孩子的人身安全、不负责任,因为个人情绪问题就轻易抛弃孩子,给他们造成的不安全感其实更甚于身体伤害,哪怕到成年之后,这片恐惧的“乌云”可能仍会飘荡在孩子的内心深处。

冷漠的杀伤力

孩子想跟你分享一件开心的事情,但你专注地看着手机,连头都不愿抬一下。这时孩子的心里也会产生一种被忽视的“抛弃感”,最开始他可能会强迫爸妈关注他,比如不停喊“妈妈”,拉扯家长衣服等。如果家长坚持不作出关注表示,并且这一情况之后还屡次出现,那么孩子就很难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心理了。

此时,孩子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用很激烈的方式来达成要求。比如:如果爸妈不关注我,我就不吃饭、发脾气,直到他们肯关心我为止。我甚至不会一下子接受爸妈的退让,除非他们愿意持续抚慰我。

还有一种孩子会选择回避家长,可能他也试过任性胡闹,但完全看不出效果,最后他只好从亲密关系中退出,将注意力转投到其它事物上。

前者就是反抗型依恋,后者就是回避型依恋。

抛弃孩子的办法有100种,真的把他扫地出门只是其中一种而已,冷眼旁观、不管不问同样能把孩子从自己身边推远,让他感到自己不被需要。

最后,真诚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意识到,我们的言行会对孩子造成多么深远的影响。不要因为个人情绪就将孩子置于不安全的内心处境中,但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充满安全感的童年吧。



来源:搜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5-1 21: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