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996工作制又“火”了。媒体报道,在程序员圈子里颇有名气的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有人发起了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意为“工作996,生病ICU”,“996”即许多企业的程序员工作状态,从上午9点干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这一项目得到了大量程序员的响应。
“996工作制”的具体出处已很难考究,但几乎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一种潜规则。通常人们会把互联网行业当作高薪的代名词,996工作制则揭示了其光鲜背后的另一面。
互联网行业迭代快、服务不间断等特点,的确与常规意义上的“八小时工作制”形成一种客观上的冲突。当前996制蔓延,也与互联网行业正经历的新的发展周期紧密对应,这背后不无经济规律在支撑。这是看待互联网行业加班现象时,必须理性认识的现实。
不过,承认行业的相对特殊性,并不意味着“加班有理”。一来,随意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过度加班或不支付对应的报酬,涉嫌违法,互联网行业也没有例外。二来,996制的推行,往往还伴随着企业文化、敬业、拼搏等话术包装,在无形中强化了一种病态的“加班文化”,它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对此更应引起警惕。
事实上,从各方反馈看,加班在当前社会已经较普遍,并不只是互联网行业特有。即便说互联网行业的996工作制有着多个维度的形成原因,不宜片面理解,但基于整体的社会劳动状况,加班文化的确应有系统性反思。
普遍的过度加班,其实是以高人力投入换取企业、社会的运转效率,然而在效率的另一端,却可能忽视了其背后的社会成本。小的方面说是员工的健康、休息权利,大的方面说是社会运转的低活力与高成本。
对企业而言,过度依赖于员工加班,也可能抑制管理上的改进动力。此轮996工作制引起程序员们的集体抵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还并未能跟上人力成本提升的现实。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未必是好事。
应该看到,在程序员抵制996的背后,是社会在加班、劳动强度等概念上的认知刷新。由全国总工会组织开展的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劳动关系的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一些职工思想状况表现为“三转变”,即从被动维权向主动诉求转变,从追求生存权益向追求发展权益转变,从追求物质权益向追求精神权益、民主权利转变。此前被热议的“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也能够反映出,年轻人对工作自由度、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有了更多的诉求。
劳动者权益状况的改善,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个体的工作、生活、休闲状态,也是衡量社会以人为本指数的一个重要侧面。而推崇加班,把奋斗等同于常态化“过劳”状态,逼着年轻人“把身体掏空”的工作机制和社会文化,显然偏离了以人为本的内核。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不能再以某种“低标准”去看待加班与人们的工作、生活状态了。当然,这不只是企业的事,而是包括整个社会系统。例如工作机会、生活成本、劳动者权益法律保护等诸多外部问题。
从十年前富士康的加班现象引发社会聚焦,到象征着高薪的程序员们主动“维权”,这一变化,提醒社会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不能再只是盯着常规标准下的“弱势群体”。而新的社会劳动权益主张也表明,我们需要追求更为“有张有弛”的生活、工作节奏。这很难一蹴而就,但必须及早正视。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