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0月19日,2019年“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大会在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举行。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合作处处长彭博文,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调研员陈蔚,西南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尚志,葡萄牙米尼奥大学副校长Filipe Vaz教授等葡语系国家和地区的外宾代表,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院长杨思进以及中国澳门、葡萄牙、巴西、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数十位知名学者、科学家参会。会议由泸州市卫健委主任涂曲平主持。
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院长杨思进教授在欢迎辞中介绍了医院近年来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化合作基本情况,并表示:医院将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国际研究伙伴进行交流与合作,继续坚持“中医院要姓‘中’,中医院要姓‘综’,中医人才要姓‘博’,现代科技要‘跟踪’”的发展理念,秉承“医院不分大小,发展不分先后,同行相互切磋,互助才是出路”的合作理念和“学术引领、技术指导、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开放共享、多赢双赢”的行业交流理念,希望与会人员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学知识,长见识;采信息,集资料;交朋友,谋发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搭建中医药国际交流平台,共同为“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葡萄牙米尼奥大学副校长Filipe Vaz表示,中国中医药的“一带一路”政策给了世界更多了解、研究中医药的机会,也让更多葡语系国家的人民享受到中医药带来的好处,搭建了友谊之桥、铺垫了科研之路。
西南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尚志介绍了西南医科大学的基本情况,他希望与会的海内外专家畅所欲言,共同奉献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盛宴,促进中医药国际合作发展,助力医学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调研员陈蔚讲话,他介绍了四川省中医药发展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沟通交流,促进与葡语系国家在中医药临床、科研、教育等多领域的合作,助力中医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合作处处长彭博文表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将更好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为文化传承、文明传播作出更大贡献。
近30多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医学服务贸易悄然兴起并已形成一定规模。随着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推进,中医药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方法和治疗理念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为中医药服务贸易的继续深入开展带来了机遇。
“一带一路”将给中医药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又会面临哪些挑战?
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该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国家级规划。规划提出,中医药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务院将遴选可持续发展项目,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国际影响力。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它将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区域连接起来,有利于各区域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建立和健全亚洲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使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迈上新台阶,因而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沿线各国将在交通对接、产业合作、金融合作及国际贸易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这也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有中医药或是传统医药的使用历史,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近些年随着中医药货物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兴起,中医药更是成为很多国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具体实施,中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中医药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前景广阔。
丝路沿线国家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十分注重传统医学的保健功能,将其融入旅游、餐饮等行业,吸引了大批国内外顾客,已具有一定规模。
随着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各国也面临着老龄化人口带来的巨大压力。例如丝路沿线国家意大利,年龄达到65岁以上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已成为欧洲第一大老龄国,同时也是继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老龄国。老龄化危机对整个制药行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市场上对老年疾病治疗药物的需求将急剧增加,这为毒副作用较小、以天然药物为主要成分的中医药等传统药物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中医药文化是一项伟大的使命,没有一定的历史情怀、宏大的战略眼光 与高度的国家责任感,是难以完成这项使命的。为此,在从事这项使命之前要有明确的宗旨与切实可行的方略。从长远看,“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传播应该有以下宗旨:
第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永远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首要宗旨。它与中国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也体现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神。全世界所有的医学兼具跨越国界疆域、跨越种族阶级、跨越社会等级和党派宗教的特点,它们是一种超政治的存在。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亚地区本身是诸文明碰撞、汇集的地区,也是大国、强国激烈争夺的地区。这里既有文明融合的迹象,也存在文明的断层线,部落宗族的冲突不断。“一带一路”倡议若要在中亚地区获得呼应,并成为朝野主流的共识, 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国文化传播并非简单易事,那种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口号式传播在这里水土不服。但是,无论走到哪里,医生和教师永远是受到尊敬的职业,而中医药文化尽管带有国家的烙印, 但是只要秉承医生职业道德,真心实意地为沿线国家的普通百姓治疗疾病,摆脱苦难,必然会受到他们的尊敬与接纳,中国医疗队在非洲的传奇故事是一个证明。最近,新疆某医院接待了由中国红十字会安排的阿富汗数百名患有心脏疾病的儿童治疗,俄罗斯别斯兰儿童人质事件后中国安排了该校的学生到上海东方绿舟进行心理治疗,这些案例都产生了良好的正面影响。
第二,以践行中医药为依托,在沿线国家传播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培养沿线国家人民对中国的亲近感。中医药文化本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包含了中国知识精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也包含了他们认知事物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人对自然和人体的世界充满了敬畏感和神秘感,因此他们总是根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通过人体的表面现象透视身体的本质,以阴阳五行的语言表述,描绘人类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其诊治的思维方式也是基于这种认识问题的方式,尽量在不破坏人体器官结构的情况下,通过人工外力与自然药物去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中医药的这种诊治方式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保留下来, 在华人社会拥有广泛的影响。华人之所以接受中医药文化,也是其内在的中国文化基因使然。沿线国家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接纳程度可能不如华人社会普遍,但是如果中医药的治病救人功能在沿线国家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必然会提高沿线国家的知识精英与普通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从而全部或部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
根据 中国新闻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