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新冠疫情暴发后,国际航运几近阻断,而中欧班列等“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及时提供了替代解决方案,为保障供应链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舒曼说,疫情暴发后,正是借助中欧班列,中国提供的重要医疗设备和防护装备得以快速抵达诸多欧洲国家和地区。“疫情凸显运输替代方案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看,‘一带一路’未来将发挥重要作用。”
疫情期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逆势上升,为保障中欧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物流畅通和供应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各国携手抗疫的“命运纽带”。
舒曼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建设表现出很大兴趣,希望参与其中。他说,作为交通节点和物流枢纽的汉堡、杜伊斯堡等城市已经受益匪浅,尤其是杜伊斯堡,因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可持续发展,这座城市得以在传统的重工业衰落后进行重大结构转型。
谈及“数字丝绸之路”,舒曼认为,当今时代的互联互通早已不局限于道路、桥梁和铁路等传统基础设施,未来“数据高速公路”同样重要。“如果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及亚欧之间建立数字连接并实现兼容,那将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在舒曼看来,“一带一路”建设改善沿线基础设施,有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他说,欧亚国家和地区逐步一体化将促进欧亚大陆发展,增进货物流通,并令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同受益,造福“人类共同的未来”。
“一带一路”战略大力推进了沿线的交通建设,同时带来了迅速增长的进出口总额和货物运输需求,这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搭建了国际化的平台,特别是为供应链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在中国兴起时间较晚,近十年间才涌现出一批供应链管理企业。总体来看,我国供应链行业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组织模式,早期供应链服务行业面临着未被纳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导致的政策法规不适用、以及行业发展缺乏政策支持和标准支撑等问题。近几年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供应链行业逐渐开始进入政策利好阶段。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就供应链出台全面部署指导性文件。2017年第四次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明确指出:“供应链服务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和优化,将单一、分散的订单管理、采购执行、报关退税、物流管理、资金融通、数据管理、贸易商务、结算等进行一体化整合的服务”。这次修订结束了供应链服务行业长期未被纳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处境。
供应链在我国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在2017年10月23日国务院才出台了正式全面的指导文件,但其发展迅速,在2012-2018年间的营收同比增长几乎都高于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也高于航空与物流板块的总体水平,对于整个物流行业的拉动作用明显。而供应链的发展也符合“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的要求,发挥在建设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和作用。
目前为止,“一带一路”倡议6年实践,沿线国家和地区相互沟通合作逐步深化。截至2019年3月,我国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贸易往来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在推进国际运输便利化方面,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8个运输部长级、事务级会谈机制,签署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总数达18个,逐步消除制约国际道路运输发展的软件短板和非物理障碍,减少人员和货物的“非效率”运输环节,降低跨境运输时间和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
交通设施联通成效初显,运输便利化加速货物贸易快速往来。在港口海运方面,我国港口已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航线联系,海运互联互通指数保持全球第一。在铁路方面,2013年以来,中欧班列全年开行数量从80列增加到6363列,2016年至2018年增幅分别为109%、116%、73%;年运送货物总值也从不足6亿美元增长到160亿美元。此外,新亚欧大陆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骨干通道的建设也提升互联互通的水平。
而从国际贸易的发展来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总值持续增长,占比突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贸易往来,不仅促进合作各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货物运输需求,为沿线各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加上物流设施日益完善,支撑“一带一路”物流业稳定增长。 “一带一路”倡议针对跨境电商的关、检、税、汇等监管政策,仓储、物流及支付等配套服务都给予了许多便利,并选取了12个城市作为跨境电商试验区。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同比增长了50%,较上年增长了两倍多。6年间,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也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高增长水平,在进出口总值中逐渐提高至接近30%的水平,对整体商品贸易的贡献十分突出。
“一带一路”除了跨境电商带来的需求推动外,在基建方面也大力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国内方面,2013年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列出了29个一级、70个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自贸区方面,从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开始,5年间中国沿海到内地已经设立了12个自贸试验区,形成全方位的开放局势。需求和基建共同推动,加上产业升级专业化转型,物流业的发展充满机遇。
物流成本仍有下降空间,供应链服务是未来发展趋势。通过中美两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物流行业的成本较高。这说明我国物流业提质增效仍有空间,应加快推进物流仓储信息化、智能化。物流行业总收入在2017年后的增长率突升,与高新技术的应用,包括物联网技术、无人机、大数据云计算、跟踪技术以及新支付方式等及供应链服务广泛应用密切相关。
“一带一路”沿线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为21万亿美元,在全球分别占比63%和29%,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进了沿线的交通建设,带来了持续增长的进出口总额和货物运输需求,这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搭建了国际化的平台,更为供应链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面对历史的机遇,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但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实现自身发展,如何实现既能“走得出”又能“走得好”,成为众多企业关心的问题。
丝路数字化逐渐成为热议,数字化供应链的重要性日趋突显。“数字丝绸之路”将成为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共商共享的虚拟高速公路,促进沿线国家核心生产要素、区域优势资源、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便利链接与整合,同时也为丝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在此背景下,如何在丝路上更好地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如何构建适用的跨境双向一体化供应链?如何借力数字化,实现贸易便利化?如何通过供应链的数字化,打通沿线的各类屏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便成为众多业界同仁关心的问题。
以国际大粮商的中粮集团为例,此公司始终坚持以“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为重点进行全球布局,不断创新合作模式,进一步确保全球供应链稳定,传递中国温度,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
强布局
为平稳市场、保障供应,中粮集团加大俄罗斯大豆进口力度。中粮集团旗下中粮远东公司与综合贸易部紧密协同,春节前和春节期间不间断工作,首次以万吨轮进口俄罗斯大豆14857吨,以实际行动稳定全球供应链畅通。这也是中粮集团执行与俄农集团在2019年海参崴东方经济论坛上签署的合作备忘录项下的俄罗斯大豆进口项目之一。
自1月份以来,中粮集团还首次从保加利亚进口玉米。这成为中粮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在已批准的进口玉米输华国家中,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新版图的重要举措。此外,中粮集团旗下中粮油脂也积极开拓俄罗斯采购渠道,进一步扩大从俄罗斯进口的规模。
长期以来,中粮集团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布局全球业务,在全球重要粮食出口和内陆物流节点完善粮油糖棉乳等业务海外仓储、物流、加工布局。目前,中粮集团已建立起链接东南亚、远东、南北美洲、澳大利亚、黑海等世界粮食核心产区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营网络、关键物流节点和贸易通道。
创新合作
在全球疫情的冲击下,“一带一路”传统合作模式亟待创新升级。作为具有领导地位的国际大粮商,中粮集团在农产品贸易流程、标准对接等多方面发力创新,积极促进和引领“一带一路”农粮产业合作的升级变革。
中粮集团联合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集团、嘉能可农业等国际粮商,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了名为Covantis S.A(诺华S.A)的数字化农业国际贸易公司,提供农业区块链解决方案,致力于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标准化、数字化和现代化,取代依赖纸质合同、发票和人工付款的交易流程,使全球农产品贸易变得简单、安全和高效。
中粮集团还积极参与推进ISO小麦、稻米、大豆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实现我国涉农领域主导修订国际标准零的突破。通过对国际粮食贸易重要指标的调整,每年为我国节约大量外汇开支,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同时,中粮集团还建立农产品食品指标比对分析系统,对标美加、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的先进国际标准,重点开展“中国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欧盟国家适宜性研究”,为提升我国农产品、粮油食品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因地制宜地提供技术指导、促进沿线国家农业增产,也是中粮集团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重要努力方向。近年来,中粮集团从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优质大米,并通过提供农业科技指导,帮助多国稻谷总产、单产大幅提高,加工产能大幅增加,同时还带动烘干、仓储、物流设施系统建设,受到多个国家的一致赞誉。
携手战“疫”
在积极推进与引领“一带一路”相关合作的同时,面对不断肆虐的疫情,中粮集团不忘通过支援医疗物资携手战“疫”,助力合作伙伴走出疫情困境,在“一带一路”沿线传递中国温度。
在疫情爆发初期,中粮集团旗下中国纺织即联络协调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和设备厂家,加大口罩生产,“人倒班、机不停、连轴转”,努力抢产,日总产能达到20万只,积极做好战“疫”保供工作。应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紧急请求,中粮集团向其下属中东、美洲、西非和东南亚区域公司保供支援26万只防疫口罩。
意大利作为海外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医疗防疫物资极度紧缺。在接到战略合作伙伴意大利柯威集团的求助后,中粮集团旗下中粮酒业名庄荟事业部第一时间将筹集的6980只防护口罩和10000只手套从北京火速发往意大利特伦托。携手战“疫”,传递出中国温度,加深了彼此情谊,也为中粮集团加深“一带一路”合作,引领中国农业走出去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 中国经济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