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81|回复: 0

漫谈考古发现的古代新疆地区的棉织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1 19: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棉花种植与染织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指出,棉花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一千万年到两千万年。根据考古,已知最早纺织棉花的人类群体是生活在印度河谷的农民,大约在5000年前。棉花,原可分为20多种。其中,有四种野生棉经长期培育,成为在世界各地普遍栽培的品种,它们为亚洲棉、非洲棉、陆地棉和海岛棉。

从物种的传播途径看,棉花并不是中国的本地作物,汉字中的“棉”一词是从梵语和其他印度语言中借来的。根据文献和考古,新疆地区至迟在东汉,即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已经使用了棉织品;在南北朝时期,即距今一千四、五百年前,已经植棉并用棉纤维纺织,开始普遍使用棉织品,到了唐代即7—8世纪,新疆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纬线显花的棉织物。

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新疆是我国植棉最早的地区之一。自20世纪初至今在新疆地区展开的考古工作,以及从尼雅、楼兰、和田绿洲的达玛沟、山普拉、屋于来克,喀什绿洲的巴楚脱库孜沙来和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交河沟北、巴旦木、木纳尔等遗址和墓葬中获得的棉籽及棉织物,其中有素面原白色,也有蓝白印花棉织物或人物印花棉布,表明棉花在新疆栽培历史悠久,也是在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棉织物的使用,特别是蓝白色印花布和人物印花棉布,属于最早发现的印染实物资料之一。

今天

我们就简要梳理一下

考古发现的新疆地区古代棉纺织品

1983年—1995年间,新疆博物馆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多次对位于和田地区的山普拉墓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68座及2座殉马坑,墓葬形制多样,出土文物数量及品种极多,尤其是出土的纺织品文物引起了学术界的格外关注。墓葬年代大致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3世纪;晚期公元3世纪至公元4世纪。在山普拉墓地出土的以植物纤维为质地的纺织品文物也有发现,但是数量极少,均为棉纺织物,是将棉花纺捻成线,进行织制服装。

山普拉墓地出土的蓝白印花布

1.jpg

山普拉出土白色棉布覆面

2.png

山普拉出土白色棉布手套

3.png

其实,早在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的墓葬,墓中出土了蓝白印花棉布、人物印花棉布和一些原白色棉布的残片,这也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棉布。其中的人物印花棉布中心部分已经缺失,只能见到半只脚和一段狮尾。左下角有一个32厘米见方的方框,框内画有一个半身女神像。女神高鼻深目,胸怀袒露,颈佩璎珞,臂饰环,手持盛满了果实的丰饶角。从人像项饰璎珞以及和身后有顶光和背光这一特征来看,此蜡染布的产地可能为键陀罗,是印度佛教艺术影响下的产物,因此早期西域蜡缬技术来源于印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民丰尼雅遗址出土人像印花棉布

4.jpg

同年,新疆博物馆李遇春先生带队发掘了于田县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在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制造比较紧密的“褡裢布”和1块长11厘米、宽7厘米的蓝白印花布。这些遗物的发现,表明北朝时期于田一带已出现了植棉与棉织物。

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蓝白印花布

5.png

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格纹褡连布

6.png

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蓝白印花布

7.png

1959年,在巴楚县托库孜萨来里遗址的发掘中,获得的包括出土的棉籽和提花棉布在内的文物,说明最晚在唐代这里的居民已开始普遍栽培棉花和织布。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通过对巴楚出土棉籽的分析,认为是草棉(即非洲棉)种子。

巴楚托库孜萨来遗址出土棉籽

巴楚托库孜萨来遗址出土棉花棉布

8.jpg

塔里木盆地周缘的巴州大地,也是重要的棉花栽培和种植之地。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尉犁营盘墓地,为汉晋时期墓葬,出土了大量棉纺织品,分别用作香包衬里、绢枕填料、棉布裤、布袍、长裙等,说明棉在当时已经成为较普及的纺织原料。

再观吐鲁番盆地,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进行了13次考古发掘,清理西晋至唐代墓葬近五百座,出土了大量各类文物,其中包括棉籽和棉织物。譬如: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纳36号墓出土了棉布袜子。

阿斯塔纳出土白色棉布袜

9.png

对于吐鲁番地区的棉花种植情况,《梁书•西北诸戎传》记: “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有学者考证,“白叠子”就是一年生的非洲棉。可见种植棉作物在当时的高昌,今天吐鲁番绿洲是比较普遍的事情,以叠布充当类似于货币流通手段,用作交市,反映出棉布的产量不仅可观,而且在商品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疆是棉花传播到内地的重要一站。到宋元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棉花终于从新疆等边疆地区传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获得广泛种植。明清时期,新疆的植棉传统依然在延续,并获得相应的发展。明代外交家陈诚曾五次出使西域,留下《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等著作。在《西域番国志》中有,鲁陈城(今新疆鄯善县鲁克沁一带)“土产棉花,能为布而纰薄”之记载。至清朝,除天山以北外,吐鲁番盆地和天山南路的棉花种植都获得了较大发展。因虎门销烟而著称的名臣林则徐来到新疆后,也大力推广中原地区的纺织技术,当时的民众甚至称呼纺车为“林公车”。

长期以来,新疆地区种植的棉花都是人称“草棉”的非洲棉。晚清民国时期,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新疆开始种植从美国引进的陆地棉品种,以及苏联的棉花品种。而现在被我们所熟知的、产于新疆的长绒棉,则属于另外一个棉花品种——海岛棉。

棉花是长日照喜热作物,新疆丰富的光照资源,全年日照时间长、强度大,昼夜温差大之得天独厚的特点,非常适宜于棉花的栽培。走过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今天的新疆,经过各族居民的不懈努力与辛勤耕耘,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地。

本文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管理处根据《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续)》(祁小山、王博编著)、《棉花帝国》(美斯文•贝克特著)、《新疆棉花极简史》编写,新疆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有关图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14 20: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